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科研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综述】第四届长安·音乐与舞蹈学博士论坛之“戏曲·说唱·传播分论坛”


时间:2021-11-24   来源:yl23411永利官网  点击:99

论坛信息回顾:

“戏曲·说唱·传播”分论坛:

时间:11月7日8:30-10:00

主持人:申小龙,南京艺术学院博士,永利集团讲师

评议人:张君仁,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发言人及其题目:

1、张露丹,《潮剧例戏之演出生态与民俗属性探讨 ——以吉祥戏<五福连>的观察为例》

2、杨高鸽,《晋南仪式演剧唱腔音乐衍变考——以锣鼓杂戏、地台戏为例》

3、杨丽琴,《从文本记录到生活世界:百年中国盲人说书研究的学理与脉络》

4、金中,《中国抗疫歌曲的海外传播——<定能挺过去>的翻译与改编》

时间:

11月7日,8:30-8:45

题目:

《潮剧例戏之演出生态与民俗属性探讨 ——以吉祥戏<五福连>的观察为例》

发言人:

张露丹,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

在广东潮汕地区农村乡镇演出的潮剧一直保留着演“例戏”的传统,而这一例戏正是现在当地人所谓的吉祥戏——《五福连》,它由五出短戏组成。首先,张露丹博士介绍了《五福连》内容梗概 、从“三出头”到“五福连”、演出前准备以及演出过程。其次,她对于《五福连》演出生态中体现出的民俗讲究进行了分析,如“十仙庆寿”中的“寿”字讲究、落地送子的仪式功能以及戏金礼金的象征意义等。张露丹博士认为,从例戏《五福连》演出生态来看,其功能体现的或许就是潮汕族群对美好生活的朴素追求。

时间:

11月7日,8:45-9:00

题目:

《晋南仪式演剧唱腔音乐衍变考——以锣鼓杂戏、地台戏为例》

发言人:

发言人:杨高鸽,中央音乐学院博士,运城学院副教授

晋南一带的仪式演剧锣鼓杂戏与地台戏的唱腔音乐保留了初级戏剧的音乐形态特征。从表演形态来看,这些仪式演剧都是原生态戏剧形态,保留有初级的戏剧形态,演出形态古朴,因此也都有“戏剧活化石”的美誉。杨高鸽博士分别介绍了锣鼓杂戏唱腔音乐和地台戏唱腔音乐形态,通过对二者的分析,她对于晋南仪式演剧唱腔音乐衍变问题得出如下结论:第一,锣鼓杂戏与北曲杂戏之间有渊源关系。第二,锣鼓杂戏中一部分唱词体式应该经历过从长短句到齐言句式的变化,唱腔音乐形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第三,锣鼓杂戏应该最早发源在新庄附近的龙岩寺一带。第四,地台戏应产生于锣鼓杂戏、梆子腔形成之后,它的剧本主要在锣鼓杂戏基础上进行改编,借鉴梆子腔武场的乐队形式,再用秧歌调与之配合而形成。

时间:

11月7日,9:00-9:15

题目:

《从文本记录到生活世界:百年中国盲人说书研究的学理与脉络》

发言人:

杨丽琴,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盲人说书是普遍存在于汉族传统社会中的一种历史久远的文化现象,直至今日,山西、陕北一带的盲人说书依旧以其特殊的音乐文化身份与丰厚的历史遗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杨丽琴博士针对百年来学界对于盲人说书研究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其特征如下:第一,文本中心:发端于民间文学的盲人说书初步研究;第二,文本的延续与深化:50-80年代末“曲艺”概念下的盲人说书研究;第三,学术多元化视角下的盲人说书研究;第四,文本向生活语境的转型:人类学民族志范式下的盲人说书研究;第五,结语:迈向生活世界的盲人说书研究。

最后,杨丽琴博士指出:在语境与日常生活对盲人说书敞开的学术空间,仍然有诸多问题等待思考。当前,人类学与民俗学“回到生活世界”的学术观念从学理上为盲人说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资助,有助于我们打破学术思维定势,从“系统论的建构思维”与“开放的结构”中对仍然身处地表深处的盲人说书学术富矿中再发现再挖掘。

时间:

11月7日,9:15-9:30

题目:

《中国抗疫歌曲的海外传播——<定能挺过去>的翻译与改编》

发言人:

金中,东京外国语大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定能挺过去》是西安交通大学原创的抗击新冠疫情歌曲,表达了中国全民支持武汉抗击新冠疫情的决心。2020年初问世以来,很快有多国音乐人使用该曲旋律,在参照中文歌词的基础上,翻译并创作出不同语言的抗疫歌曲,现已完成了汉语、英语、日语、俄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12种语言的歌曲创作。金中博士主要从创作、翻译与改编以及传播的意义三个方面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在宣讲过程中,他特别强调了英文版歌词的重要性,因为这一英文版本才使得歌曲传播更具普遍性和广泛性。并认为将抗疫公益歌曲《定能挺过去》以多语种版本向国内外推送,是向全世界宣传中国形象的好方法,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评议环节

时间:

11月7日,9:30-10:00

评议人:

张君仁,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按:张君仁教授的评议内容分为“共同特点”与“个别问题”。

共同特点如下:

“四位发言人的选题都很有特色,但由于自己‘不懂作曲和作词’,对有关理论不太了解,所以不太敢贸然评价金中博士文章,对此表示抱歉。前三位博士的文章呈现出共同的特点:首先,史料的分析和提取都显示出各位研究者一定的研究功力和概括能力。其次,田野工作都比较到位。第三,文字表述逻辑清晰。”

个别问题如下:

针对张露丹博士的论文,张君仁教授指出:“首先,其主体研究对象是五福戏,那戏曲当中的五福戏与图文五福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与其他相同文化现象之间的关联也应考虑在内。第二,五福中福的数量的发展过程中是否有历史性的关联,比如为什么从三福发展到四福、五福或者更多的福。第三,五福的排列顺序有无自身的逻辑关系?最后,对五福功能意义的解读,以及它们之间广泛联系可以再进行深入研究”。

就杨高鸽博士的文章,张君仁教授指出:“文章写作过程中的逻辑关系比较清晰,但仍有些问题值得考虑。首先,在文章中,高鸽博士提到了一些概念,如‘最为古老的艺术形态’、‘戏剧活化石’等,但就戏曲研究而言,它可能还不到戏曲音乐活化石的地步。第二,戏曲初级音乐形态特征的保留不仅仅源于其产生时间的古老,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我们在分析的时候要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这样会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针对杨丽琴博士的文章,张君仁教授指出,“这篇文章比较完整,逻辑清晰,对事实的描述也比较清楚,但有几点可以进行考虑。首先,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有两种目的,一种是学术目的,另一种是政治目的。这二者在研究过程中可能对研究内容、引领方向或方法都会有所区别。其次,现在我们不仅关注音乐,更加关注音乐背后人的生活世界,这是一种学术回归,可能也是一种本质回归。那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回归,回归到什么层面?我们该如何关注和艺人有关的音乐本身方面的问题?”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