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圆桌会议
主持人:罗艺峰
时间:11月7日14:00-16:00
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会场圆桌会议由罗艺峰教授主持,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韩锺恩、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谢嘉幸、永利集团教授叶明春、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冯长春作为会议以及本次论坛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分论坛的发言人,参与了此次会议。本次圆桌会议主要讨论了两个议题:
一、音乐美学的学科问题
首先,永利集团的罗艺峰教授作为主持人对音乐美学和音乐教育学各分论坛的情况做了总结,并发表了“疑乃进学门户”的开场白。
罗教授认为本次论坛发言论题充分体现了学术的批判精神,批评是学术进步的常态,批评能够带来进一步的思考,而思考的起点则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无所谓思考。争论、批评、质疑都是学术进步的常态,正如福柯所说:“批判是我们走向某个真理某个状态的一个手段而已”,学术的常态应该是充满了思辨,充满了批评,充满疑问的。思想之所以能丰富,学问之所以能进步,正是在于不断地思辨、不断地批判、不断地质疑。最后,罗艺峰教授希望参会嘉宾能充分发挥批判意识,在圆桌会议上畅所欲言。

中国音乐学院的谢嘉幸教授,对音乐美学与音乐教育学的学科问题提出了思考,认为将这两个学科放在一起很有意思,一个形而上、一个形而下,有相同的基础,尤其是在当下美育成为一个当下的热点问题,更是使得我们这两个学科具有了更为紧密的联系。希望今天下午能够展开一个学科的对话,对音乐美学的本位、音乐美学的学科交叉,以及音乐美学的失语症等问题进行探讨。并且针对他此前提出的“音乐美学今天你表演了吗?音乐表演你今天美学了吗?”的命题,提出“音乐教育你今天美学了吗?”如果我们在美学层面上来讨论的美育问题,那么与它相关的美学问题又是怎样的呢?

上海音乐学院的韩锺恩教授对谢嘉幸教授的谈话做了回应:认为每一个学科都是有自己的底线,史学学科如果不会解读文献是不行的;民族音乐学不去田野是不行的;音乐教育学如果不能上讲台是不行的;音乐美学如果不谈音乐是不行的。因此,音乐美学的学科本位问题至关重要。早在80年代前辈学者何乾三和于润洋先生不约而同地从三个方面来谈音乐美学的学科本位问题:认为音乐美学学科是通过哲学学科研究音乐的本质问题;借助心理学来研究音乐审美心理学问题;借助社会学研究历史和文化的问题。后来叶纯之和蒋一民以及李泽厚先生也提到了这个问题。叶纯之先生在肯定了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后,还强调音乐美学还需要关注音乐作品本身。1958年钱仁康先生就发表了一篇从音乐作品本身出发探讨音乐美学的文章。受到前辈学者的影响,在我的教学中也强调从音乐作品出发,将具体的音乐与美学问题结合起来,要以音乐为起点谈论音乐的美学。因此,我认为,音乐美学中最为核心的东西就是音乐的感性体验。否则谈什么呢?音乐美学的学科本位正是建立在音乐的感性体验的基础之上的研究。
在谢嘉幸教授的学科问题的探问和韩锺恩教授的学科本位以及学科史的回顾的基础上,叶明春教授谈到:第一代音乐美学的开垦者为我们这个学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代音乐美学的耕耘者为音乐美学的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今天的音乐美学学科虽然受到各方面的非议,但其内在的发展是具有强大的驱动力的。韩老师所说的音乐美学的学科本位是音乐的感性体验的问题,我非常赞同,这也正契合了我一直以来在学界提出的“音乐美学应当回归感性学”的观点。从这个观点出发,作为中国音乐美学的研究者,我认为除了以上学科本位的回归以外,还需要提倡回到音乐美学“原典”的原点研究当中去。
最后,谢嘉幸教授也回应了韩锺恩教授的观点认为音乐美学和音乐哲学还是有界分的,韩老师提出的“临响”这个概念,说的很清楚,找到了音乐美学的实践层面的基础。音乐教育也是如此,音乐的教学现场就是它的实践基础。音乐教育学学科和音乐美学一样,学科的交叉性决定了它的学科定位。
二、音乐美学与音乐教育学观照下的美育问题
圆桌会议下半场,围绕当下学者们关注的“美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引发了音乐美学与音乐教育学的深度融合和学科碰撞。

韩锺恩教授首先从音乐美学学科视角探讨了对“美育”的看法:认为音乐美学的研究往往较为忽视“美育”问题的研究,后来随着国家对“美育”的问题强调,也开始关注“美育”问题,我认为“美育”不单单是艺术的教育,它更应当是对人格的一种塑造。音乐美学家、音乐教育家赵宋光先生早在80年代就提出了“美育”的问题并且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2019年在广州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音乐美学会议上,赵宋光老师依然谈论的是“美育”问题,可见“美育”研究在赵宋光老师看来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我在最近的几次音乐美学会议上,极力将“美育”问题作为大会的主要论题,希望未来音乐美学界同人能够对“美育”问题的研究多加思考和关注。

罗艺峰教授针对“美育”问题也谈到:音乐美学应该和音乐教育学联合起来,给美育教育提供一个基本原理,“美育”问题现在最为缺乏的就是元理论的问题,正如韩锺恩教授提出的“美育是对人格的塑造”一样,音乐美学家对于“美育”的思考是责无旁贷的,美学应当承担起“美育”教育的元理论建构的责任。早在19世纪席勒就在他的《审美教育书简》就涉及到“美育”的问题,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上海音乐学院的冯长春教授从中国近代美学史的角度对“美育”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我们今天谈论美育问题,更多的应该回到王国维时代,我们今天很多人的看法和思想远远还不如王国维在1907年的水平,1901年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王国维先生1907年首次提出必须将“美育”和“德育”分开,不要让美育成为修身科的奴隶。这个意义太重要了,长期以来,我们总是把美和德放在一起的,而王国维先生却要将它们分开。王国维先生的这种看法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的。

谢嘉幸教授从音乐教育学和音乐美学科的交叉视角也对“美育”问题做出回应:认为美学自身的狭隘性是其关注音乐类型较少。音乐美学真正关注的应该是具体音乐作品的审美趣味。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美育”应该被看作是音乐美学的一个学科增长点。尽管任何一个学科都需要找学科本位,但也应当看到学科交叉带来的可能性,要用一个积极的态度看这个问题。我始终认为美育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审美问题即在具体音乐作品的审美趣味的辨析中探讨“美育”问题;而另一方面就是“以美育人”以及如何“以美育人”的问题。冯老师关注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张世英先生的《境界与文化:成人之道》一书中讲到应当把审美当成超越社会关系的一个角度,美学的回归实际上是我们看到了个性发展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美育”是要使人超越现有的生活格局以及现有评价体系对人的设定的,我认为,我们应该在这个意义上把审美看作是最高层次,现在强调美育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最后冯长春教授肯定了谢老师关于“美育是美学研究的增长点”的思想,认为中国音乐美学近代的转型恰恰就是从音乐美育中孕育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