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科研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综述】第四届长安·音乐与舞蹈学博士论坛之“传统音乐理论及应用研究分论坛”


时间:2021-11-17   来源:yl23411永利官网  点击:210

论坛信息回顾

传统音乐理论及应用研究分论坛:

时间:11月6日15:45-17:35

主持人:魏育鲲,上海音乐学院博士,永利集团讲师

评议人:吴晓萍,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发言人及其题目:

1、张天鹰,《论传统音乐曲牌的研究视角与模式选择——兼论研究中需把握的三对关系》

2、宋克宾,《理解赵宋光〈论五度相生调式体系的八个学理问题〉》

3、雒鹏翔,《从内在的调式结构逻辑到外在的音乐表情与风格——赵季平〈丝绸之路幻想组曲〉之调式技术分析》

4、凌崎,《乐种学视野下的孝歌研究》

时间:

11月6日15:45-16:00

题目:

《论传统音乐曲牌的研究视角与模式选择——兼论研究中需把握的三对关系》

发言人:

张天鹰,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

张天鹰博士主要论述了传统音乐曲牌的研究视角与模式选择,同时对研究中需要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曲牌研究可以有历史、形态、家族、乐种、区域、功能、思维七个研究视角,分别对应曲牌研究的七个方面或七种基本要素。这七种基本要素之间既有独立性又有整体性,这种独立性与整体性即形成了曲牌研究的单视角与复合视角两种研究模式。

此外,在研究中也需把握好“形态与文化”、“母体与变体(又一体)”、“乐谱与音响”三对关系。并进一步强调,传统音乐曲牌的价值不仅仅表现在其自身所蕴含的史学、乐学、美学等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为中国传统音乐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创作体系、表演体系的建设提供鲜活的例证。

时间:

11月6日16:00-16:15

题目:

《理解赵宋光<论五度相生调式体系的八个学理问题>》

发言人:

宋克宾,中国音乐学院博士,浙江音乐学院副教授

《论五度相生调式体系》是赵宋光先生在中国民族音乐形态理论上的重要著作,也是 20 世纪中国音乐形态研究的核心成果之一。如何解读和消化这部著作中的调式理论,已经成为中国民族音乐形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宋克宾博士概括出理解此书应注意的八个学理问题:(1)两个关键词:“五度相生”和“调式体系”。(2)五度相生调式体系的音级称谓。(3)5 种基本调式的性格特征。(5)多样调式的命名逻辑。(6)“复变凡”与调式专业化发展:八声、九声形态。(6)调内音级的省略原则。(7)音级关系与调式关系的区分。(8)色彩音向功能音级进的基本旋法。在论文宣讲中,宋克宾博士主要从律学与乐学的关系、民族调式的音级命名和民族调式的命名等三个方面展开讲述。

时间:

11月6日16:15-16:30

题目:

《从内在的调式结构逻辑到外在的音乐表情与风格——赵季平<丝绸之路幻想组曲>之调式技术分析》

发言人:

雒鹏翔,中国音乐学院博士

赵季平的《丝绸之路幻想组曲》是中国当代民族器乐协奏曲中的一部经典之作,作品中各乐章具有不同音乐形象特点的音乐主题,是构成作品整体音乐表情与风格的关键所在。调式在音乐主题中的功能作用和色彩特性,对于旋法规律的风格性影响尤为重要。

雒鹏翔博士以赵宋光“五度相生调式体系”为基本理论依据,首先讲述了以该调式体系作为分析理论依据的四点优势;其次通过分析各乐章音乐主题的调式结构逻辑和音高组织特点,阐释了其与音乐表情和风格塑造之间的内在联系。她认为通过以赵宋光“五度相生调式体系”理论对赵季平《丝绸之路幻想组曲》五个乐章音乐主题的调式音高与调式技术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清楚地感受到调式结构逻辑对于音乐主题在曲式、曲调、旋律发展手法,以及音乐表情、色彩和风格等多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时间:

11月6日16:30-16:45

题目:

《乐种学视野下的孝歌研究》

发言人:

凌崎,中国音乐学院博士,任职于湖北文理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在汉江上游地区的丧事活动中,“唱孝歌”属于“固定性”仪式,此仪式中的孝歌作为乐种来说有其固定的唱词、唱腔和锣鼓牌子,并呈现出典型的形态结构、担负明确的社会功能。凌崎博士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具体讲述:一、研究缘起:从“局内人—局外人”的观念说起;二、孝歌表演: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三、考察区域——汉江上游;四、作为乐种的孝歌;五、锣鼓经和孝歌唱本:一张文化蓝图;六、孝歌的形态与各仪程关联。

最后他总结出了汉江上游地区孝歌乐种的六大特征并指出,就当下存活在汉江上游地区的孝歌乐种而言,其形态结构、社会功能、符号意义是在历史的传承、传播以及表演者的长期表演实践中形成的,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地约定和规范。同时,孝歌在历史发展、变迁的演变过程中,各地形成了地域性的风格以及表演者的个人风格。

评议环节

时间:

11月6日16:45-17:05

针对张天鹰博士的论文,吴晓萍教授指出:“首先,该文章梳理的比较全面,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曲牌研究的七个视角和三个模式。其次,他提出的三对关系和之前冯光钰先生提出来的五对关系结合起来,把它们综合运用于传统音乐曲牌的研究会更全面更系统。从整体上看,整篇文章写作规矩、条理清楚、表述清晰。另外,从方法论角度对曲牌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特别对于我们之后曲牌的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于宋克宾博士的文章,吴晓萍教授首先对其所做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就文章本身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首先,从整体上来看,内容基本上是全面的,抓住了原著核心内容,并把它提炼为八个学理问题。其次,宋老师在文章中通过图表结合的方法,为我们重新阐释了赵宋光先生书中庞杂的体系,对我们今后理解原文有一定的帮助。另外,宋老师沿着赵先生的五声、七声形成的思维补充了八声和九声的形态,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因为这样做的前提是一定要掌握或比较深入地理解赵先生的阐释和调式理论。”最后吴老师也提出来自己的困惑,即在宋老师的文章中并未提及转调问题。

关于雒鹏翔博士的文章,吴晓萍教授认为:首先从音乐学角度来看,该文章写得很好,作者每一章都对主题音调调式结构的逻辑和音高组织特点进行了技术层面分析,并论述了调式、音乐表情和风格塑造的内在联系,这些出发点极好。而且运用赵宋光先生的理论来分析这部作品也是适当的。其次,吴老师强调,从宣讲和文字中可以感受到雒博士对赵先生的理论已有准确把握,这在她分析的四个优势中已经阐明。并强调,赵季平先生这部作品完全能够体现赵宋光先生的理论体系,从运用角度来说,也是对该理论体系的一次生动展示。

针对凌崎博士的文章,吴晓萍教授首先指出了其优点所在,“凌崎老师有较丰富的田野考察经历,他将汉江上游地区丧事仪礼的孝歌作为一个考察对象,又把它置于一个大的乐种学研究视野中,用相关乐种学理论做支撑,对孝歌音乐本体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析。此外他还采用申克分析法,从语义学、文化学、形态学等方面来阐释孝歌所具有的文化属性。”同时,吴老师也给出了建议,如在形态分析基础上,可以尝试去探讨形成现在这样形态的原因。同时,对于这些孝歌所承载的传统孝道文化内涵,也可以进行深入探究。

自由交流环节

时间:

11月6日17:05-17:35

凌崎博士:

“非常感谢吴老师的点评。刚才老师提出的孝歌等相关内容,非常值得我思考!同时我也感觉到自己还要多读书,争取能对汉江整个流域做田野考察,并从某个乐种、剧种或器乐品种这样分层、分条、分块地进行田野考察。”

宋克宾博士:

“感谢吴老师的点评。首先,赵老师的这本著作一篇文章是无法全面涵盖的,关于转调和七声音阶的判断会在另外一篇文章进行撰写。其次,(在写作过程中)我邀请了雒鹏翔老师帮助,因为她作品写得非常好,并且创作任务也很多,我很感谢她。此外我补充一下相关背景:赵宋光先生早期在中央音乐学院当老师,他当时讲五度相生调式体系时,赵季平老师也刚好在那里进修,而《丝绸之路幻想组曲》作品刚好是他在中央音乐学院的毕业作品,所以因为此联系我也把雒老师拉进来,同时把两位赵老师的理论进行对应,从中也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内容。”

吴晓萍教授回应:

“我觉得赵季平老师的这部作品和赵宋光老师的体系很契合,而且我看到雒鹏翔博士的分析基本涵盖了它所能出现的八声、九声和七声以及五声,感觉该作品好像是完全按照这个理论进行创作的,刚刚听完宋老师的背景解释,我觉得这是很关键的。”

雒鹏翔博士:

“非常感谢吴老师的精彩点评。其实,我是边分析赵季平先生这部作品,边学习和分析赵宋光先生的理论,这个过程中我经常‘拍案叫绝’,因为对作品的分析能够对应到赵老师的理论中去,这些让我认识到了二者相互支撑的关系。当然,我也很好奇是否可以用这套理论去研究其他作品,我也很期待日后的研究能够挖掘一些类似的作品,并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在此我也特别感谢宋老师对我的信任,让我收获很多,尤其是对我自身的创作有许多启发。”

张新颖博士:

“大家好,我是中央音乐学院在读博士生张新颖,我想向凌崎老师提问一个问题:您刚才提到锣鼓音色有变化,但是并没有展开,我想请教您这个锣鼓音色在孝歌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它对于孝歌音乐文化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凌崎博士回应:

凌崎博士现场展示了锣鼓的敲击方法,并指出“关于它的文化意义我还在思考。这个锣鼓对局外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纯粹的节奏或者只是一个锣鼓音乐,但对局内人来说它一定是有含义的。”另外,凌崎博士还列举了两个他在田野中听到的故事,并进一步指出“对局内人来说锣鼓节奏不仅是节奏,一定是有所特指和所指的。”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