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信息回顾
“乐社与演出研究分论坛”:
时间:11月6日14:00-15:30
主持人:宋克宾,中国音乐学院博士,浙江音乐学院副教授
评议人:吴晓萍,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发言人及其题目:
1、《“中国民间古典音乐巡回演出团”巡演纪事》
发言人:余沁毓,悉尼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
2、《从“器”的变化看“声”的变迁——以<百年二胡回望暨王根兴制艺作品展>为例》
发言人:邢媛,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
3、《上海民族乐团创团之初的历史际遇、地缘特色及文化精神探微》
发言人:曹艺佳,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
4、《重塑梁溪清音——无锡天韵社现状考察》
发言人:吴欣晨,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时间:
11月6日14:00-14:15
题目:
《“中国民间古典音乐巡回演出团”巡演纪事》
发言人:
余沁毓,悉尼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民间古典音乐巡回演出团”于1954年10月27日成立,历时3月在全国十余座城市巡演104场,余沁毓博士以演出团为研究对象,运用民族音乐学、音乐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巡演过程做历史性梳理,并对具有代表性的演出作品和人物进行分析与采访。
余沁毓博士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讲述:一是演出团的组成,演出团人员主要来自于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中央歌舞团民间合唱队、中央歌舞团民族乐队和辽宁省人民艺术剧院四个单位。二是演出团全国巡演详情。三是演出团巡演对文艺界的影响,其中包括对参演者的影响,对民族乐器及演奏技巧发展的推动,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以及非遗保护工作的榜样作用,和对现今中国立足全球对外进行文化外交的影响等。
时间:
11月6日14:15-14:30
题目:
《从“器”的变化看“声”的变迁——以<百年二胡回望暨王根兴制艺作品展>为例》
发言人:
邢媛,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

邢媛博士以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举办的“百年二胡回望暨王根兴制艺作品展”中的二胡为基础,通过在不同材质的琴体、琴弦上发出的不同声响,找寻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二胡的音色差异,借此探索百年来国人在二胡音色审美和声音感觉上的变迁。
邢媛博士通过播放三段对比录音,使观众体会到:丝弦是毛糙的、略带沙哑的声音,而钢弦是干净的声音。丝弦在中国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传统音乐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是,这一绵亘两千年的听觉文化在上世纪60年代前后戛然而止,几乎所有的弦乐器都替之以钢丝弦,随之带来的就是听觉上,从“珠落玉盘的”丝弦之韵“一键切换”到“铮铮而鸣”的钢弦之声的转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丝弦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包括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环境;二是丝弦自身质量出现严重问题,丝弦承载了一个民族对声音的记忆,而现代钢弦的纯净和甜美又形成了新时代人们对声音的认知和感受。
时间:
11月6日14:30-14:45
题目:
《上海民族乐团创团之初的历史际遇、地缘特色及文化精神探微》
发言人:
曹艺佳,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

曹艺佳博士以上海民族乐团及其前身上海乐团民族乐队为研究对象,从三个部分进行具体讲述。第一部分曹艺佳博士梳理了上海民族乐团创团初期及其前身上海乐团民族乐队建立的历史及演出状况。第二部分,曹艺佳博士提出上海民族乐团之所以叫“上海民族乐团”这一问题,它是指民族乐团在上海还是上海的民族乐团?探究在20世纪50年代,乐团能够冠以“上海”之名的民族乐团,其原因除了以城市之名这一自然因素,还因为上海民族乐团具有上海人的特质。第三部分,曹艺佳博士通过对上海民族乐团初期重要代表作品在乐队配置、旋律发展、声部结构等各方面的分析观察,将上海民族乐团的内在特性进行挖掘、探索,总结出其内在精神特色有:江南丝竹音乐乐队化;他地音乐本土化内涵;他地演奏员本土化转变;同一作品不同地域之表达差异。
上海民族乐团是独特的,它广采博纳,却又始终体现出江南的本色特征。可以说,上海民族乐团已经将江南丝竹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清淡雅致、包容细腻印刻在骨子里,这或许就是上海民族乐团的内在精神。
时间:
11月6日14:45-15:00
题目:
《重塑梁溪清音——无锡天韵社现状考察》
发言人:
吴欣晨,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吴欣晨博士首先播放了2分钟左右的视频,生动地介绍了她实地考察的过程以及研究对象的概况。创立于明末无锡的天韵社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昆曲清工社团,它起初被称为曲局,1920年迁入无锡公花园之后定名为“天韵社”,2004年最后一位社员曹安和的去世标志着它的结束。2013年末,无锡的昆曲爱好者借“天韵社”之名,成立了新的昆曲社。
吴欣晨博士以新老天韵社为研究对象,从寻找梁溪清音——复社与传承、塑梁溪清音——曲社活动调查和梁溪清音的重塑过程解读三个方面进行分别介绍。在第三部分中,吴欣晨博士以法国学者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为主要理论,阐释了新天韵社经过近8年的发展之后,它不仅找到了传承的物质载体——《天韵社曲谱》,也找到了传承人——孙玄龄,更是找到了精神的传承——以天韵社为代表的梁溪风范。这样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曲社作为一个稳定的框架,集体记忆在其中便如一条河流在不断地流动,并对过去模糊的记忆进行塑造,使其在历史的蒙尘中逐渐趋于清晰和完整。天韵社为何会成为如此愿意坚守清工的一个曲社呢?除文中所述原因外,吴欣晨博士认为还与“寻根”意识有关,“寻根”并不是指对血缘宗族的追寻,而是指以新天韵社为代表的群体对传统精英文化的追寻。
评议与自由交流环节
时间:
11月6日下午15:45—16:00
评议人:
吴晓萍,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按:吴晓萍教授的评议内容分为“共同特点”与“个别问题”。
共同特点如下:
“每位发言人的选点都很有特色,也结合自己的积累对选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呈现出来的文本并结合各位发言人的宣讲,都清晰表达了各人的研究成果。”
个别问题如下:
针对余沁毓博士的文章,吴晓萍教授首先对其文章讲述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简单梳理,之后她指出:“余沁毓博士整篇文章记述细致,视角很有新意,这对于我们了解演出团,以及应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案例。”
随即,吴晓萍教授抛出问题:从当下研究来看,我们发现这个团体演了多场不同类型的音乐,形式丰富,那么在未来是否可能搜集更多的音视频资料,从传统音乐的发展和演变角度(来进行深入探究)。如演奏家本人几场演奏版本的比较,如果是国家的演出团体,会和民间的不太一样,即兴性的演出可能不像民间乐社或民间演出这么突出,但是可以试着去看不同的演奏版本,在音乐上、多少场范围之内有无改变。从音乐本体角度来说,是否可以从其他方面再进行挖掘。
针对邢媛博士的发言,吴晓萍教授首先对文章内容进行简要概括,并对其写作给予充分肯定,之后她指出:“这个文章的选点是比较新颖的,从不同角度来探讨丝弦和钢丝弦带来的演奏体验。同时,她还从听觉出发,提到了两种不同的听感,并以频谱图的对比分析为参照,得出了丝弦声音的毛躁感、钢丝弦声音的纯净感的结论。
另外,邢媛博士的文章还提到了当下对丝弦回归的呼声很高。值得反思的是,由于受到产业革命、工业化的影响,我们已经经历了由丝弦到钢丝弦的转变,这是历史的必然。且从今天来看,钢丝弦应用的范围还是非常广的。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去呼吁回归丝弦呢?文章最后引用萧梅老师文章中的一段话,对这个问题给出了答案:“我们让声音回归历史,其目的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通过对历史和传统的回溯返璞归真,体会民间的生命力,尝试和探索未来的可能。”
针对曹艺佳博士的文章,吴晓萍教授首先给予了肯定,认为文章从整体上对于上海民族乐团创建的历史方面梳理非常清晰,而且文中还有大量文献史考证以及口述史的运用,这是值得肯定的。在听到曹艺佳博士列举杨礼科的例子时,吴老师指出,“杨礼科的例子我印象很深,他是河北吹歌中吹唢呐的。实际上这里就涉及一个问题:民间音乐如何融入到尤其是国家体制下乐团的建设,并和他们和平共处。”
除上述外,吴晓萍教授也提出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首先,从文章来看,作者视角更本土化,因为上海地缘关系,所以作为上海的乐团就要有上海特色,而江南丝竹是精神特色的体现。但河北吹歌中的乐器,特别是唢呐如何与丝竹类乐队相融合确实是一个问题,所以我们也在文章中看到杨礼科当时的纠结,如何让唢呐的声音小一点;还有就是工尺谱和简谱的关系。这些论题背后,表现出来的都是民间音乐文化在乐团中如何生存,在二者要进行交融的时候,如何让他们很好的融合起来。其次,这个文章探讨的主旨是文化精神,作者认为上海民族乐团海纳百川,可以作为它文化精神上特色的体现,但还有一部分是和本土化的关系,那么这二者如何平衡,或者作为结论来说立足在什么样的出发点来探讨问题?那我们是否可以从着眼点和研究视角上考虑如何去探讨它的关系,或者反过来看,如何体现民族乐团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如果全都同化或是不强调它的特点,是不是就不能体现它的包容性,我觉得以上问题还可以进一步去思考。”
针对吴欣晨博士的文章,吴晓萍教授指出:“文章条理清晰,并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史料。文章结语中提到了新天韵社对老天韵社的‘寻根’。天韵社从曹安和先生2004年去世就停止了,怎么把它接续起来,有个‘寻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是以新天韵社为代表的群体对传统精英文化的追溯,这种‘寻根’行为体现了建构地方(无锡本地)艺术符号,强调本土身份认同的观念。”
依此思路,吴晓萍教授又提出了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如“我们是否可以再继续追问,对传统精英文化的追寻、建构地方性艺术符号和强调本土身份认同的观念,其意义何在?‘寻根’对于当下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弘扬有什么积极意义?未来新的天韵社的定位又是什么、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发展?等等。”
自由交流环节
余沁毓博士:
“首先谢谢吴老师的点评,您刚刚提到音乐本体的问题,这也是我之前一直在考虑的。其实我研究生的方向是中国传统音乐,从我们的学科属性来讲是非常重视文本分析的,但由于我选题的原因,这个活动只有82天,它当时唯一的音频就是査阜西老师的一首古琴音频。如果将他那首演奏的曲目与他在其他场合演奏的曲目进行比较来看,曲调内部没有什么变化,但对我而言我会去考虑如何去做本体分析,没有音频、视频,所有和当时演出有关的音乐内容并不只针对那一场活动,这也是我为什么想把它扩展到50年代,因为这样我去研究文本的变迁可能会更具有一种说服力。这就是您刚刚提到的音乐本体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
吴晓萍教授回应:
“由于历史久远,音视频当时没有被特别保留下来,因而搜集不到,这对于本体的研究确实会有一定影响。不过没关系,后续还可以再进行思考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