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信息回顾
舞蹈学分论坛(一):
时间:11月6日14:00-15:30
主持人:徐熳,燕山大学舞蹈专业教授
评议人:张素琴,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教授,《当代舞蹈艺术研究(中英文)》杂志主编
发言人及其题目:
1、蔡姗然,《似舞而非舞——以三星太极为例,将太极置于舞蹈研究》
2、徐熳,《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中国舞蹈史>课程创新路径研究》
3、马昱,《“全面觉醒”与舞蹈教育价值重估》
时间:
11月6日14:00-14:30
题目:
《似舞而非舞——以三星太极为例,将太极置于舞蹈研究》
发言人:
蔡姗然,西蒙菲莎大学博士研究生,任职加拿大温哥华舞蹈中心

首先,蔡姗然博士简要地介绍了自己,是长期居住于加拿大温哥华的马来西亚华侨,并表示明这是她第一次参加国内论坛,对于能够参加本次论坛感到十分激动。希望通过今天的平台和大家探讨舞蹈与太极之间的关系。
三星太极是1997年由一位加拿大华人李蓉女士创立,其灵感来自于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中国四川的三星堆。同时她还向我们展示了她以三星太极为主拍摄的短片,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三星太极的发展,特别是在温哥华地区。通过沉浸式的田野调查和社区参与的方法,并进行长达五年的研究调查,分析三星级太极的动作结构,以及它是如何传播和执行的。接着她追溯了太极与舞蹈的源头,并提出人未为何而舞?
无论是太极或舞蹈,都是人类与天地交流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不仅是我们与天地万物沟通交流的肢体语言,也是人类内在最完整的自我表现。
评议环节
张素琴教授对蔡博士的发言给予了肯定,认为太极是中国文化符号,身体文化符号。张素琴教授与太极拳颇有渊源,她自身从小生长在陈氏太极拳的家乡,自幼习拳,因此她对于温哥华民众对三星太极接受度表示认可,也对学者长达五年的观察,给予肯定。
张教授从太极与舞蹈结合史、发展现状、自身经历出发,提出一些建议。一是做研究时,应先对研究对象学术史进行梳理,这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接下来的研究。其次,论文的研究主题较为分散,写作时应紧紧抓住主题写作。最后,张教授建议学者在做田野时要充分考虑研究对象田野伦理问题。如何保持客观距离观看,一方面要投入性学习,另一方面也要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毕竟研究者的视角而非全然参与的沉浸式视角,从学术论文角度来看,要注意保持与研究对象之间的情感关系。
时间:
11月6日14:30-14:55
题目: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中国舞蹈史>课程创新路径研究》
发言人:
徐熳,燕山大学舞蹈专业教授
首先,徐博士对于“新文科”的提出、内涵以及意义进行了阐释。指出《中国舞蹈史》是燕山大学舞蹈表演专业OBE特色课程群中的主干理论课程。为了顺应国家新文科建设,课程团队教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保护和传承舞蹈文化为己任,逐步实现“以理论内容为主体,以员工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在OBE及信息化教学理念,形成了“一体两翼,三维互渗”的《中国舞蹈史》特色课程群教学设计。
紧接着,徐博士从课程的教学团队,教学设计、教学创新、教学效果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并以《中国舞蹈史》第二单元“汉唐”为例进行主题讲解。徐博士着重讲解了在课程教学创新中,已取得的教学成果及实践经验。通过对课堂教学进行重塑,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教学要素进行的创新再造,为不断优化和提升艺术类课程在新时期的建设提供了参考。
评议环节
张素琴教授对徐博士及燕山大学其他中国舞蹈史专业的老师,对于学科努力和成果、创新路径的研究予以肯定。并对在教学中对于中国舞蹈史学的知识梳理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针对徐博士的发言,张素琴教授提出了一些建议。在进行研究或教学时,要充分考虑中国舞蹈史课程属性是史学,课程属性决定了要解决的问题,即中国舞蹈史研究的问题。中国舞蹈史既是归于历史学研究,也是归于舞蹈学研究。要充分考虑历史学研究的对象、目标、任务,以及对员工能力的培养的要求。尤其对于理论研究者而言,在研究时要将自己的研究视角和一部分工作,放到案头工作以及文本工作中。对于史学学科而言,是不能忽略对于历史学、舞蹈史学本身问题的探讨。
时间:
11月6日14:55-15:20
题目:
《新时期高校舞蹈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的探索》
发言人:
赵纯基,舞蹈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学博士后,现任职北京体育大学艺术学院

首先,赵基纯博士感谢永利集团提供此次线上论坛的平台,使得各位博士们能够在疫情期间,依然不停的进行学术思想交流和学习,更有温度和热情地享受各位博士们对自己热爱的专业领域的研究。
赵博士本次主题分享的内容共有三个部分,三个部分都围绕“舞蹈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展开。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资源共享、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我们身边出现了许多热点名词如“全球化”、“共同体”、“一带一路”、“双一流”等,这不仅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策略,同时为我们的教育发展营造了新的教育生态环境与发展语境。
在研究中,赵博士通过数据调研与分析,探索与梳理出针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改革影响因子,并从创造性心理学的视角,借鉴价值论、场域与对话理论的思维理念。从两个维度出发,一是“从教学本体出发,改变教师中心为员工中心”,二是“从价值实现出发,培养员工的整体行动力”,对舞蹈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这个重点问题加以突破。
最后,她指出对于舞蹈教育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索,并不是单一的路径,而是不同路径彼此间相互依存与促进的“合力”结果。培养具有超强使命感与责任感的优秀创新型舞蹈教育专业人才才是我们舞蹈教学地最终目的。
评议环节
张素琴教授对赵博士的发言予以肯定。赵博士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宏观、条理性强的,关于人才在创新能力培养路径方面的探索,也具有很强的实操性。文中提出的新的观念和方法,如“全人教育”、“创新能力的实践的具体方式”对其学科背景理论梳理有着非常好的探索和总括。
针对本次发言,张素琴博士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对于舞蹈高校专业人才具体人才创新培养路径,或许结合具体案例会更清晰,更聚焦一些。建议赵博士要注重对于舞蹈教育专业分型,探索不同类型之间创新人才培养的共性和个性分别。在研究中要始终立足当下,应对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对能力培养路径的挑战。
自由交流环节
时间:
11月6日15:20-15:30
三位发言人发言完毕后,主持人徐熳博士对张素琴教授的悉心评议表示感谢,并组织问答环节。
陕西某高校舞蹈教师王老师:“在平时中国舞蹈史教学中,由于舞蹈史史学研究时间定位十分宽泛,就袁禾老师书为例,其中对唐代舞蹈史的划分,是涵盖了整个唐代。但在自己深入学习之后,发现在文学史中将唐代划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在史学中将唐代分为初唐、晚唐,其中的分界线都以‘安史之乱’进行界定。在上课中员工也会对如何去理解某种舞蹈的形成的时间线如何划分,是只整个唐代,还是某个时间段提出疑问,在此,希望张老师能提供一些建议?”
张素琴教授听完后表示感动,她也肯定了王老师在学科教学中对于史学的重视。由于不同学科分期不同,在舞蹈史的研究中没有对于历史进行细分是由于舞蹈史料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少。这种情况下,如果分期进行研究,是否研究内容太过琐碎。同时,对于史料的甄别,也是目前舞蹈史很大的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没有与其他学科一样进行细致的分期。
研究古代舞蹈史的彭小希老师,就中国舞蹈史的教学与大家做出分享。
一个学期只有32个课时,完成中国舞蹈史的古今中外讲授,这是十分困难的。小希老师对于张素琴教授提出的,中国舞蹈史的教学要回归历史学和舞蹈学表示完全赞同。她认为要让舞蹈表演专业的员工明白中国舞蹈史学科的学科梳理的重要性,了解早期前辈们为团队建设打下的基础,要尊重历史学研究的本质,这一点在她的课程中也有所有体现,如在教学中对舞蹈史学科的历史溯源。同时她对于徐熳老师及她的团队在中国舞蹈史课程中所作出的努力和创新表示十分认可。
张素琴教授也表示要在32个课时讲述中国舞蹈史课程是非常困难的,属于扫盲课、普及课。因此,本专业的员工更应对中国舞蹈史的历史进行梳理,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探索。

会议最后,主持人徐熳博士组织几位发言博士线上留影,并再次对张素琴教授能在百忙之中参与此次论坛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