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信息回顾
舞蹈学分论坛(三):
时间:11月6日15:45—17:15
主持人:徐熳,燕山大学舞蹈专业教授
评议人:赵柏钧,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学博士,新加坡维多利亚舞蹈学院经理
发言人及其题目:
1、胡晓雪,《“国家在场”视域下-昌黎地秧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2、温丽媛,《“内敛”与“释放”——井陉拉花女性舞蹈动作文化释义》
3、马春靓,《<踏歌>的“停”与“断”:中国汉唐古典舞的身体政治》
4、李美玲,《韩国中小学舞蹈教育研究——以小学舞蹈课程设置及教育现状为中心》
时间:
11月6日下午15:45—16:08
题目:
《“国家在场”视域下-昌黎地秧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发言人:
胡晓雪,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胡晓雪从昌黎地秧歌的文化内涵、国家在场与昌黎地秧歌、昌黎地秧歌在当代的创新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三个方面介绍了自己的文章。她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昌黎地秧歌顺应时代发展,在族群文化的自然传承中解构舞蹈动作、在多元民族的交流中建构文化认同、在“国家在场”的文化再造中重塑民族自信。昌黎地秧歌在顺应时代的基础上进行了动态的重构与调试。在城市化、现代化的冲击下,昌黎地秧歌也面临着生存困境,这使得传统文化治理中的国家在场成为必然选择。在国家在场扶植下,非遗舞蹈的传承变迁建塑的民族传统文化新格局。
评议环节

赵柏钧老师谈到,胡博士的文章是一个对中国民间舞发展的研究,首先提到了国家在场的概念,这非常重要,舞蹈发展离不开国家在场。
除此之外,赵老师提出他的疑问:“在非遗舞蹈里面,如何让舞蹈活起来?是要有新的创作,新的改变吗?但是如果这样非遗舞蹈就偏离了它的轨道,我们又该如何呢?”
其次,关于中国民间舞蹈在现代环境中的生存问题,赵老师谈到:“现如今城市化进程飞快,当中国民间舞离开了泥土的纷芳时它还是民间舞吗?它还有生存的空间吗?当处于城市化建设时,原本民间舞的传承人从农民变成市民,他们再作为舞蹈的传承人是不是会出现很多问题?”此外,对国家在场的利与弊问题应如何思考呢?
时间:
11月6日下午16:08—16:33
题目:
《“内敛”与“释放”——井陉拉花女性舞蹈动作文化释义》
发言人:
温丽媛,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温丽媛主要以井陉拉花中典型的女性舞蹈动作为研究对象,从井陉拉花舞蹈历史源流、井陉拉花女性动作内涵、井陉拉花女性主义阐释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通过运用拉班舞谱对其进行动作记录及分析,并结合女性学理论从女性舞蹈动作的风格变迁来映照中国社会对女性认知的变化。从女性舞蹈动作的文化内涵来探究中国女性在当代的文化传承与立世精神,从而对中国社会女性的主体意识、地位、作用及价值观念的变化进行多元化阐释。
评议环节
赵柏钧老师认为温丽媛博士的文章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以女性舞蹈动作来反观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角度。
舞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标记物,是一种信息的组合体,舞蹈动作的变化也折射出了很多社会的变化,比如现代舞的“扭”的动作、以及红绸舞与荷花舞等所具备的时代性的文化特征。同时,赵老师提出了一个小建议:温博士的文章可以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深入,现在很多女性身体与社会研究大多停留在过去,因此可以进行大胆地设想,研究一些舞蹈过去是怎样的,当下是怎样的,未来又会是怎样的。一般来说,舞蹈的变化往往滞后于社会的变化,能否在此基础上预测未来社会舞蹈发展的轨迹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角度。(例如美国预测服装色彩的研究等)。通过现今社会众多因素变化预测接下来三五年女性动作的变化以及对舞蹈展望,创新转化创新发展等。
时间:
11月6日下午16:33—16:56
题目:
《<踏歌>的“停”与“断”:中国汉唐古典舞的身体政治》
发言人:
马春靓,南开大学博士,现任职南开大学文学院

马春靓博士介绍了她的文章《<踏歌>的“停”与“断”:中国汉唐古典舞的身体政治》,文章主要从汉唐古典舞《踏歌》两个版本动作形态的比较入手,考察与分析汉唐古典舞文化政治的编码方式与生产机制,以及这种机制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呈现的文化逻辑。在这里,“动作之间的断裂”作为一种文化表征,将现代人思想上的紧迫性进行了呈现。由此,由断裂引发的对“分裂性统一”的思考与中国汉唐古典舞的身体政治联系在了一起。
评议环节
赵柏钧老师认为马博士对两个版本汉唐古典舞《踏歌》的研究非常有新意。汉唐古典舞在中国古典舞中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舞种。创立汉唐舞蹈的孙颖老师非常值得敬佩,不单会编舞还会作曲和作词,是集诗、乐、舞于一身的专家学者。
赵老师谈到:“马博士的分析非常有道理,一个舞蹈背后的文化逻辑一定影响着一个舞蹈的变化和发展。如果用一个金字塔式的社会构架来讲,舞蹈处于最底层,上一层是美学(也就是文化),再上一层是哲学(也就是思想),最高层是神学(也就是一种信仰),他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逻辑关系。如果能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搞清楚,那么就可以找到一把开启舞蹈发展和变化规律的钥匙,就可以畅游在舞蹈创作和发展过程当中,享受其中的美妙。”
对于马博士介绍的关于98年和16版舞姿的差别,赵老师认为:“古典舞的创作素材大都来自于壁画、石像、古代画像等,作为编者应该运用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与艺术手法对这些素材加以强化,这样所创作的舞蹈才能让大家信服。”
时间:
11月6日下午16:56—17:15
题目:
《韩国中小学舞蹈教育研究——以小学舞蹈课程设置及教育现状为中心》
发言人:
李美玲,韩国汉阳大学博士研究生

李美玲博士介绍了她的文章《韩国中小学舞蹈教育研究——以小学舞蹈课程设置及教育现状为中心》,从韩国中小学舞蹈教育理论背景、韩国小学舞蹈教育政策及课程设置、韩国小学舞蹈课程案例分析三个方面梳理了韩国中小学舞蹈教育的发展脉络。通过小学舞蹈教育的案例分析及现状调查,带我们了解了韩国小学舞蹈课程设置及舞蹈教育实施现状,预设了韩国小学舞蹈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动向。
评议环节
赵柏钧老师谈到李博士的这篇文章对于今天的论坛来讲,来的正是时候。对中小学舞蹈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赵老师单就此次主题发言提出了他的疑问:“韩国的小员工课程从第一版到第七版,有没有数据佐证它们版本的变化对受舞蹈教育的小员工的心理各方面会不会产生一些影响?”另外,如果能加上一些数据的支撑可能更有参考意义,更有实用性。当下中国教育部也正在做小学中学舞蹈教育普及工作,从舞蹈发展层面来讲,这个研究具有舞蹈生态健康发展理念,舞蹈发展离不开两种人,舞蹈的从业者(老师、编导、舞者)和观众,如果小员工从小就接触舞蹈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事舞蹈,对舞蹈有兴趣的人就会成为观众,这样舞者与观众就会形成良性互动,舞蹈教育也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