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信息回顾
作曲理论分论坛(一):
时间:11月6日14:00-15:30
主持人:崔莹
评议人:邹彦
发言人及其题目:
1、丛密雨,《从复调思维看歌剧作品的多层结构——以谭盾〈牡丹亭〉为例》
2、董芳,《戏曲思维影响下的旋律构建与结构拓展——对交响声乐作品〈倾诉〉的“腔化”语言特质及结构逻辑分析》
3、俞卫娜,《关于高平〈残余的探戈〉音乐结构的探讨》
4、秦国韬、张烁,《中国古诗词歌曲传播样式的多样化探索——以王立平〈红楼梦〉为例》
【综述】作曲理论分论坛(一):
主持人:崔莹
评议人:邹彦
题目:
《从复调思维看歌剧作品的多层结构——以谭盾〈牡丹亭〉为例》
发言人:
丛密雨,上海音乐学院博士

丛密雨博士通过对谭盾歌剧《牡丹亭》的情节与音乐材料的分析,从局部到整体两方面来剖析复调思维对歌剧作品多层结构的构架作用。
文章从三个部分展开叙述。首先,阐述了复风格创作特征;其次,复调技法的运用特征,作者通过宏观结构,以及微观的复调技法和新型对位关系的使用两方面对作品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文章作出总结,无论是宏观的复风格体现,还是局部的“雕琢性”写作,复调都以多维度的思维方式和独具的逻辑原则,生成并加持了作品内在的戏剧性,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和“丰满”的歌剧结构。
评议环节

邹彦老师评议:
建议1:文章开头引用了音乐学家约瑟夫·科尔曼关于歌剧方面的内容,以及根据前文提到的杨燕迪教授提出的歌剧的几点内容,均未在后文中有所展开。若论文主题是以复调作为研究基础,则建议不用约瑟夫·科尔曼的内容做文章引入。
建议2:文章对复调技法的运用特征进行了包括宏观和微观角度的分析,但其与结构对位有何区别,又与音乐的二元性有何关系,在复调技法的运用特征中是否可以涵盖以上两个概念?可以“多元关系下的二元对立”作为分析思路进行深入阐述。
建议3:对文章用词“女旦”进行纠正。昆曲可称为“正旦”或“闺门旦”,京剧中则为“青衣”。可运用表格等方式,对谭盾写作的歌剧版《牡丹亭》与原昆曲《牡丹亭》,在故事情节上的关联性做一个对比。
题目:
《戏曲思维影响下的旋律构建与结构拓展——对交响声乐作品〈倾诉〉的“腔化”语言特质及结构逻辑分析》
发言人:
董芳,中国音乐学院博士

文章以作品中独特的“腔化”语言特质与结构发展逻辑为着眼点进行分析,并以它们是如何体现在音乐旋律构建与结构拓展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戏曲思维对创作的内在影响及作品独特风格的形成。
董芳博士从戏曲思维对旋律构建、结构拓展等影响进行阐释。1.从旋律建构方面来看,作曲家在旋律的写作技术上,明显受到戏曲思维的影响,在横向的旋律表述及纵向的“单个音”空间拓展方面,表现了非常独特且具有浓烈戏剧张力的主题乐思。2.从结构拓展方面来看,按照音乐发展的体量来看,之所以仍称之为“乐段”,源于其音乐发展的脉络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而并未出现明确的段落收束感。3.“戏曲思维”是作曲家创作的核心理念,并以此为基点贯彻在创作的不同层面,使之呈现出既不同于西方传统歌剧式的写作方式,又避免流于泛式的“歌曲”化写作。再结合以往的创作经验,更重要的是根植于自身母体文化独特的语言特质基础之上,追求一种更为符合中国特色语境的、自然且个性化的创作模式,逐步探索出属于自己的交响声乐作品写法。
评议环节

邹彦老师评议:
建议1:需要加入对作品整体的描述,引言部分可以替换为:总结并回顾中国戏曲与交响乐相结合的作品、总结以往此类作品的创作特点。有这样的引言作为铺垫,作者可以对所分析作品中的特点有更加明确地了解。
建议2:文章主题的两个部分关系为何,如没有关系,则需要在引言中说明两个部分的功能。
建议3:在指出各种音腔的结构位置之外,还需要对音腔在交响乐作品当中的结构作用和结构功能做进一步的介绍和推进,如此则会对某种音腔在其结构位置上的作用和功能更加明确。
建议4:更好地把握“楔子”结构的特点,会对“巨型乐段”有更深入的研究。“楔子”不同于一般的引子,是一种以小见大,浓缩作品音乐材料的引子,预示了作品后期所有音乐材料。
建议5:作品的词作者要在文章中有所显示。
建议6:“简约、偶然、数列、节拍、节奏、速度对位”按照历史的逻辑关系来说是顺序有误的。
题目:
《关于高平〈残余的探戈〉音乐结构的探讨》
发言人:
俞卫娜,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文章将视野聚焦于该作品的音乐结构之上,是因为作曲家赋予作品传统奏鸣曲式三部性及起承转合的布局时,又与之相区别。作品是高平在成都创作,以“孤掌难鸣”、“事与愿违”、“美中不足”作为音乐的创作灵感。
俞卫娜博士从《残余的探戈》的结构、结构语言以及结构衍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认为曲式结构经历着“萌芽-发展-定型-突破”的过程,对作曲家而言,以何种手法创作何种体裁是根据其自身的志趣而定。《残余的探戈》是一首具有奏鸣曲意味的作品,并以更加灵活的形式传达出作曲家自身的创作理念。
评议环节

邹彦老师评议:
核心问题:分析作品作为“探戈”的特点并未在文章中体现。
建议1:引用高平老师所说的话需要体现出处。
建议2:古典时期的假再现不一定都在属调上呈现,如贝多芬作品14之2第一乐章的假再现在bE大调(主调为G)上出现。
建议3:高平老师写作使用的集合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如某个集合的调性语汇和泛调性的关系,以及集合在构成整个作品中的作用。
建议4:高平老师对原有的探戈节奏和作品中的探戈节奏之间,是如何思考的;作品中的即兴性可以在节奏结构中进行探讨。
建议5:说明作品中哪些参数、哪些声部起到了“结构”作用,并将其与奏鸣曲式的分析相结合,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可以与贾老师的结构对位理论相互印证、相互结合。
建议6:对奏鸣曲式的描述要注意不能自相矛盾,要对用词进行统一。
题目:
《中国古诗词歌曲传播样式的多样化探索——以王立平〈红楼梦〉为例》
发言人:
秦国韬,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张烁,中国音乐学院博士

在音乐学科教学领域器乐教学普遍采用“传授——接受、示范——模仿”的教学方式,却很少有实证研究归纳此类教学中值得学习借鉴的有效教学行为特点。所以文章对三个国外教学行为进行归纳分析,总结了许多优秀音乐教育家在乐器演奏教学中运用目标计划、高效沟通、持续提升三大类有效教学行为,作者以此为基础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进一步验证了这些教学行为特征的普遍适用性。
作者分别从三个部分对“有效音乐教学行为”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发现有效教学行为的共同特征;第二部分是有效教学行为的教学情境拓展;第三部分有效教学行为分析及普遍适用推理;最后对文章做出总结,教师的教育目标不应当是让所有学习器乐演奏的员工都成为精通技巧的表演天才,更多的是希望员工们可以通过音乐的学习与实践获得美的体验。
评议环节

邹彦老师评议:
建议1:若文章以“传播”为关键词,则需要加入对改编版本的评价。在原版《红楼梦套曲》有一定群众基础的情况下,新的改编版本如何能够被大众所接受?需要了解作品传播的广度与深度。
建议2:对文章再次推进,提出疑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改编版,其改编意义、改编背景为何,改编行为所反映出的社会思潮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