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信息回顾
音乐教育分论坛:
时间:11月6日15:45-17:35
主持人:高贺杰
评议人:谢嘉幸
发言人及其题目:
1、何静,《“新文科”背景下音乐教学法本土化发展定位与发展策略》
2、江媛、李春,《基于国外多样本实证研究的有效音乐教学行为探析》
3、刘科,《中马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比较及启示》
4、唐小雯,《以二元精神特征解析藏族音乐教育的对话智慧》
5、胡曼丽,《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音乐风格研究》
6、王珂,《北京市音乐“师范生”素养和能力的需求研究——新时代背景下的实地考察》
【综述】音乐教育分论坛:
主持人:高贺杰
评议人:谢嘉幸
题目:
《“新文科”背景下音乐教学法本土化发展定位与发展策略》
发言人:
何静,首都师范大学博士

文章以国外音乐教学法传入中国的近四十年,以及中国建立本土音乐教学法体系为背景,对于建立一种立足音乐学科特点的希望。从音乐素材到表现形式均融合我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理念的本土音乐教学法体系。音乐教学法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实施手段,其定位与发展也势必紧扣“新文科”建设的整体需要。
何静博士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针对音乐教学法本土化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其次,对音乐教学法本土化发展在“新文科”建设中的定位做出讨论;最后,在建设“新文科”背景下,对音乐教学法本土化发展策略提出自己的见解。
评议环节
谢嘉幸老师评议:
本论文犀利地捕捉了当前我国中小学乃至各级的音乐教育所关注的问题,并且作者对关键问题的把握比较敏锐。
建议1:确定研究对象后,要找到符合自己的研究方法,使用的研究方法也需要依据支撑。
建议2:文章中针对“音乐教学法本土化”和“新文科”做出讨论,但是对于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没有太多交代。
建议3:在文章中,究竟我们的本土问题是什么,缺少具体的例子。
题目:
《基于国外多样本实证研究的有效音乐教学行为探析》
发言人:
江媛,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博士
李春,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博士

在音乐学科教学领域器乐教学普遍采用“传授——接受、示范——模仿”的教学方式,却很少有实证研究归纳此类教学中值得学习借鉴的有效教学行为特点。所以文章对三个国外教学行为进行归纳分析,总结了许多优秀音乐教育家在乐器演奏教学中运用目标计划、高效沟通、持续提升三大类有效教学行为,作者以此为基础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进一步验证了这些教学行为特征的普遍适用性。
作者分别从三个部分对“有效音乐教学行为”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发现有效教学行为的共同特征;第二部分是有效教学行为的教学情境拓展;第三部分有效教学行为分析及普遍适用推理;最后对文章作出总结,教师的教育目标不应当是让所有学习器乐演奏的员工都成为精通技巧的表演天才,更多的是希望员工们可以通过音乐的学习与实践获得美的体验。
评议环节
谢嘉幸老师评议:
谢嘉幸老师认为李春与江媛博士的选题是非常有意义的,针对国内的一对一教学有很好的导向性作用。
建议1:作为一篇文章发表是完全可以的,但是如果作为一个研究来说,还是需要用到自己的行动研究和实验研究。二位博士的这篇文章主要是以介绍为主,在自己的理解和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一些陈述,做文章是完全可以的,做研究还是建议可以把这些理念用到实际的教育当中。
建议2:对于文章中的“目标计划、高效沟通、持续提升”有些可以探讨的地方。从文章中的这三点来看,对于作为一个表演专业的老师不能以掌握了某项技能为目的,还需要教学法、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的知识储备这方面还是略显薄弱的。
题目:
《中马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比较及启示》
发言人:
刘科,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博士

文章从课程标准的结构框架、目标和内容对我国和马来西亚两国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比较与分析。从而发现两国在课程标准的结构框架、目标和内容三方面各有异同,并对我国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完善和发展提出了以下四点建议:一是“读写乐谱”的学段目标应该更明确;二是“表现”内容所占比重有待增加;三是内容的“实践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增加附录“词汇表”内容。
刘科博士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进行阐述。一是对于中马小学课程标准文本结构框架的比较与分析;二是针对中马小学课程标准目标的比较与分析;三是从中马小学的课程标准内容的比较与分析进行阐述。最后对研究结果作出总结,并且为我国小学音乐课程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如,我国标准中“读写乐谱”的学段目标应该更明确;我国标准中“表现”内容所占比重有待增加;我国标准中课程内容的“实践性”有待进一步加强;我国标准中可以增加附录“词汇表”内容。
评议环节
谢嘉幸老师评议:
谢嘉幸老师认为刘科博士的选题非常有价值,做的研究也干干净净,是一篇比较优秀的文章。
建议1:除了中马两国小学音乐课程的文本之外,可以对两国的文化以及一些政策的出台等方面做比较。
建议2:论文中的一些表述再准确一些会更好。如,在我国2011年的课标有提到小学阶段初步掌握,并没有完全没有提到,但在论文中标注了0。
题目:
《以二元精神特征解析藏族音乐教育的对话智慧》
发言人:
唐小雯,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以历史与哲学的新思路启示专业音乐学习者和民族音乐爱好者感悟民族文化,文章采用容分析法和历史研究法,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藏民族精神的二元思维特征及其对于传统民族音乐艺术的影响;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民族音乐教与学的对话智慧和发展途径。以期为不同民族的员工学习藏族传统音乐提供新的视角。
对于此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藏族音乐文化有何典型的特征,哲学的启示能给民族音乐教育的实践带来什么帮助?怎样使民族音乐精粹被员工熟知,更好地把握传统音乐艺术的风格进而理解其意义?如何感知传统音乐的核心内涵,让民族音乐课堂焕发活力进而促进音乐的文化交流?
唐小雯博士分别从三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对藏族音乐二元精神的文化根源的探讨;第二部分分析了藏族音乐和谐统一的内隐智慧;第三部分为藏族音乐沟通对话的教学启示。最后对文章作出总结,藏族音乐教育要在二元辩证思维的认知基础上,不断拓展民族音乐教育的对话智慧,寻找多样化的认知途径。
评议环节
谢嘉幸老师评议:
谢嘉幸老师认为唐小雯博士对藏汉方面的关注点是非常有意义的。
建议1:要把能产生这篇论文的所有东西都列出来,比如,一个现象是从文献上看到的,还是在田野中观察到的,或是从教学实践上得到的都列出来那是自己的研究有扎实的基础。
建议2:文章中使用二元论、认识论、方法论还是不够的,谢嘉幸老师认为用一些人类学的方法对文章还是很有帮助的。
建议3:文章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但是理论架构和理论的提炼还是有些不足的。
题目:
《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音乐风格研究》
发言人:
胡曼丽,乌克兰国立师范大学博士

作者以俄罗斯作曲家拉赫马尼诺夫的作品《Я жду тебя》( 《我等着你》) 和《Сирень》( 《丁香 花》) 为例,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分析拉赫马尼诺夫所处的音乐历史时期对其音乐风格的影响; 以《我等着你》为 例探索其音乐风格之抒情性,以《丁香花》为例探索其音乐风格之诗意性; 从二度创作的角度出发,分析作品的演 唱技巧及艺术内涵。
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拉赫玛尼诺夫所处的音乐历史时期对其音乐风格的影响。二、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之抒情性与诗意性。三、从二度创作的角度出发,分析作品的 演唱技巧及艺术内涵。
胡曼丽博士从俄罗斯音乐鲜明的抒情性和诗意性的特点入手,结合曲式结构、音乐语言和演唱处理分析,对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的演唱与教学提供参考,也为能够深层次理解作品、表达作品提供一些帮助。
评议环节
谢嘉幸老师评议:
谢嘉幸老师认为胡曼丽博士的研究课题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属于表演美学范畴的文章,但在音乐教育学方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
建议1:拉赫马尼诺夫被大众所熟知的是其钢琴协奏曲,对浪漫曲、歌曲的了解不是很多。俄罗斯是一个非常讲究诗意的民族,胡曼丽博士的三个观察点“民族、诗意、抒情”,如果把“诗意、抒情”这两个点提升到教育层面来讲,中国目前的教育对这一部分是比较缺少的。
题目:
《北京市音乐“师范生”素养和能力的需求研究——新时代背景下的实地考察》
发言人:
王珂,悉尼大学博士研究生

现如今,在新时代和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乐师范生是未来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师,其素养和能力有关国家团队队伍的水平。王珂博士针对这一研究课题提出相关的研究问题:1.音乐师范生的素养需求情况如何?2.如何调查和评估音乐师范生的素养需求?3.影响音乐师范生素养需求的因素有哪些?4.音乐师范生素养需求是否存在差异性?
王珂博士以调查高等院校音乐师范生的素养现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分析人口学变量因素对音乐师范生素养需求差异的影响为目的展开研究。经过研究作者发现音乐师范生素养需求具有差异性、专业自身成熟度不够、素养内涵一知半解、教师职业认同感尚可。对此现象,王珂博士提出尊重差异错位发展、高校突出师范性、强化育人新环境和进一步加深教师职业认同感四个方面的建议。针对研究结果,作者希望能够引起音乐师范生群体的关注,并且为高等院校培养音乐师范生提供研究基础和参考依据。
评议环节

谢嘉幸老师评议:
谢嘉幸老师从研究的角度指出,王珂博士文章中的建议是在扎实的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的,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建议1:是否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调查研究,不仅仅是从数量这一个维度。
建议2:对于文章中提到的作为调查对象的几个学校,是否可以公开研究对象。王珂博士做出回答,在硕士文章中写到了具体的三个学校,但在提交的这篇文章中没有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