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2日至27日,第四届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美学与当代音乐研究(国际)主题讲坛暨艺术学理论暑期研习班,在上海举行。本届讲坛以“实事求是——作为音乐美学史的音乐美学”为主题。
yl23411永利官网经理叶明春、副经理崔莹作为首席导师和研习导师受邀参加了本次会议,叶明春教授作了题为《和—平和—中和—淡和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其美学意义》的讲座。同时公司音乐美学研究生张嘉璐、雷舒涵、音乐美学本科生李纤纤、张丽梦作为学员也参加了此次会议,并作研习心得汇报,获益良多。
叶明春教授的讲座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将中国古代音乐之审美观概括为和—平和—中和—淡和。首先通过古籍中的多方引证详细交代了“和”字字源与字义,介绍史伯的“和同说”,并引用蔡仲德先生的研究,得出“和”与“同”的差别。并且,“和”字与味觉审美以及与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及音乐的审美具有密切联系。“平和”即要求音乐必须遵循和谐的原则、要求和谐的原则必须限制在“平”范围,没有“平”就没有“和”,这成为了先秦重要的审美价值标准。《劝学》中第一次将“中”与“和”合并,自此“中和”审美成了儒家以“礼”为本的审美手段,以达到“平和”的政治与社会目的。“淡和”则由周敦颐受道家影响后提出,主张保守、禁变。最后叶教授总结,要肯定“平和”之美,但更要对其所载的“淡和”审美标准及其顽固的排他性和保守性进行批判。
公司2019级音乐美学专业研究生张嘉璐同学从学科综合之后的独立性问题,史学、美学和感性经验之间的关系,以及历史的宿命论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她提到在当代学术追求跨学科的潮流中,应当注意保持学科本身的独立性,并且进一步探讨了史学与美学的关系以及当代史学方法论的问题。
2019级研究生雷舒涵同学通过这次会议,对本专业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对音乐美学及艺术哲学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从各位专家的讲座中认识到逻辑自洽下思维发散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养成严谨的学术态度、通过系统的学术训练和不断的突破与创新才能在学术上有所建树。
2017级本科生李纤纤同学针对音乐美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论述了她的心得。认为通过这次研习,收获颇丰,认识到要在历史中去研究音乐美学,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拓展对于音乐美学的研究,进而探讨了在此次研习过程中提到的音乐的聆听方式以及如何通过声音研究音乐的意义等问题。
2017级本科生张丽梦同学围绕音乐的本体、音乐的聆听和音乐美学学科定位三方面,针对不同教授的授课内容,论述了她参加研习班过程中的感受。
此次会议线上线下研习导师与学员共同完成了5天总授课量60个学时的主题演讲、互动研讨与研习讲评。经过首席导师与研习班导师团推荐等方式产生,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等12所音乐与艺术专业院校、浙江大学等7所综合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5所师范类高校的本届研习班正式学员共67人,全程参与研习与讨论。另据不完全统计,有来自67所高等院校听众近1300余人次参与了线上部分活动,身份涵盖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教授、高级学者、青年教师、博硕研究生与本科生,在学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和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