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科研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孙月博士讲座《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永利集团70周年校庆暨音乐学系“春夏学术月”系列活动【二】


时间:2019-04-19   来源:yl23411永利官网  点击:52

2019年4月19日上午十点,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讲师,音乐美学博士孙月应邀到访永利集团,在永利集团五号教学楼415教室,为公司师生做了一场题为《音乐是流动的建筑》的学术讲座,分享了她在音乐与建筑之间跨学科的研究成果。此次讲座由音乐学系主办,图书馆协办,同时也是庆祝永利集团70周年校庆暨音乐学系“春夏学术月”系列活动的第二场,讲座由曾金寿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孙月老师以两地校园景观和音乐厅的建筑形态为切入点,从而引出本次讲座的核心主题——音乐艺术与建筑艺术的关系。孙月老师通过分析音乐作品时发现音乐的曲式架构与建筑的整体布局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即“异质同构”。孙老师解释“‘异质同构’为对象客体的形式与人类感觉组织活动与主体情感、作为人的创造物的艺术的形式的之间,具有相互契合、对应的结构关系。” 

音乐与建筑的异质性体现在:时空属性、感官诉诸、表现方式与材料结构。同构体现在,节奏与韵律、柱式与调式、乐谱与空间等方面。首先节奏与韵律不仅是音乐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也可以作为建筑艺术形象的重要因素。舒曼《bE大调第三交响曲》(《莱茵交响曲》)第四乐章《科隆大教堂》,通过音乐使人们感受到科隆大教堂哥特式建筑的庄严、恢宏的形态与结构张力。

孙月博士对巴赫《哥德堡变奏曲》进行讲解 

“柱式与调式”同样具有同构关系。像多立克柱式代表大调式,爱奥尼克柱式代表小调式,科林斯柱式代表减调式。音乐的乐谱与建筑的空间亦是如此。空间是建筑的主要艺术语言,而音乐同样具有空间性。音乐通过音符与音符之间的距离来表示空间感,建筑是墙与墙之间的距离来表达。音乐的乐谱中隐藏着音乐的数比关系,像美国先锋派作曲家乔治·克拉姆《Makrokosmos》(《螺旋星云》),乐谱音符呈螺旋形旋转,形成一个流动空间。对于建筑来说,像王昀的《萨蒂之家》,他选择萨蒂《高尔夫》的乐谱为建筑创作基础,将乐谱转化为空间。 

因此,对于音乐与建筑同构的美学规则,它们二者是多样统一的,可以发现它们具有重复、对比、和谐、比例、整齐、对称的原则。例如巴赫《哥德堡变奏曲》,体现出“均衡与对称”的结构特点,其30个变奏体现出“周而复始,回归原点”的美学内涵,更是体现艺术界常说的:音乐就是流动的建筑,建筑就是“凝固的音乐”。 

讲座的最后,崔莹老师说,本场讲座是音乐与建筑的跨学科研究,对音乐艺术的研究起到补充作用,希望同学们可以多参加此种跨学科研究的讲座,同时要多思考,发散自己的思维。曾金寿老师提出希望未来可以增加对中国的建筑的研究,探讨中国建筑与音乐的关系。 

崔莹老师对讲座进行总结 

最后感谢孙月老师为我系带来如此精彩深刻的讲座,此场讲座不仅向同学们提供了一种新颖的研究思路,也给同学们在学术研究上新的启发。 

师生合影留念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