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科研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宝玉博士《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复风格音乐创作实践——从艺术家其人到其艺的情理考量》讲座


时间:2018-12-24   来源:yl23411永利官网  点击:64

2018年12月19日16点,在永利集团五号教学楼417教室,音乐学系有幸邀请到作曲家、独立乐评人宝玉博士为公司师生做了一场题为《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复风格音乐创作实践——从艺术家其人到其艺的情理考量》的学术讲座,讲座上讲述他作品创作时的态度、经验、方法与思考。此次讲座由音乐学系主办,由音乐学系主任叶明春教授主持。  

宝玉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博士,他既是作曲家、剧作家、独立乐评人,又是亚洲爱乐乐团驻团作曲,玉音作坊(北京)视听艺术发展基地创办人兼艺术总监等。他的音乐代表作有:交响序曲《国魂》、舞剧《莽势风韵》、歌舞剧《梦回摇篮》、史诗联套歌剧《山海经—奔月》等。作为一名独立乐评人,他的音乐评论有《声有哀乐,情无东西》、《对艺术歌曲之艺术的非常探究》、《一部与鸽子有关的歌剧》、《我的歌剧唱词观》等。  

讲座伊始宝玉博士采用周海宏教授《音乐美学》课件中“审美能力与审美评价的关系”的调查数据。他随后谈到“格调(格|调≤格调)”,认为“格调”能解决作曲家创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到“情理(情|理≤清理)”,认为创作是一个从感性—理性—感性的过程,还有考量(考|量≤考量),复风格(风格A+风格B+风格X=复风格),现代(现代≠后现代)的简单讲解。宝玉认为,中国作曲家的创作要尽量避免中国性,因为国家和民族更多的是在作曲家背后,因此没必要去强调,并希望作曲家可以做一个有情怀的“匠人”。接着宝玉介绍了西方音乐风格的历史演变,从14世纪文艺复兴—17世纪巴洛克时期—18世纪古典时期—18世纪晚期浪漫—20世纪现代音乐。宝玉认为“风格是艺术作品所涵盖的内容与所采用的形式的相应之结果。简言之,艺术风格就是艺术家的美学观点和创作手段与同质间的艺术之差异。”宝玉认为“复风格:是一种以上的相对风格在单一时空里的混杂与复合,也称折衷主义。复风格的两种主要技术操作模式是引用与暗示。”随后宝玉通过绘画、诗歌与音乐相结合,对复风格进行解读。最后播放了很多他自己创作的作品,让员工更好的理解“复风格”。例如:《八月桂花变奏曲》(引用)《记忆的阴霾》(暗示)、《时空里的硝烟》(暗示),以及《山海经—奔月》的音频与视频等。宝玉认为“学习西方,更多是学习西方的和声描述”,认为学习或者创作就是“熟生厌、厌生新”的过程……  

整场讲座深入浅出,令听者获益良多。宝玉通过“玉言”、“玉音”等方面让大家了解他的创作理念与成果,认识到他的音乐,更认识到他这个人。讲座结束后,宝玉为员工答疑解惑。最后,由叶明春教授进行总结,他说:“宝玉博士的创作极大彰显了艺术家的本真,他就是他自己所说‘复风格’最好的体现。”  

宝玉博士为音乐学系师生讲座 

宝玉博士与师生合影留念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