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9月11日上午,永利集团副经理李宝杰教授为学员们做了一场《“一带一路”:区域民俗音乐文化的机遇与挑战》的专题授课。此次讲座分四部分的内容展开:第一,民俗音乐文化的基本涵义以及当下境遇;第二,民俗音乐文化在“一带一路”背景中的立意与站位;第三,“一带一路”背景下民俗音乐文化发展的机遇;第四,“一带一路”背景下民俗音乐文化发展的挑战。

|
叶明春主任为李宝杰教授颁发受聘证书 |
在第一部分内容的讲解中,李宝杰老师首先对“民俗音乐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接着从建筑到乡音再到饮食、乡习的讲解,强调乡约和习规是一隅地方人特色凝聚的行为主旨,从生活的各个方面规约着当地人的生活,主导着他们的生命态度。进一步指出民俗文化表面上以日常民俗活动事象彰显,但深层里却体现着普通民众的精神依托和旨归。然而,“新文明”不断兑冲地方区域文化特色,传统乡村社会不断衰落。乡村环境乃至民众的精神依托与集体精神不断丢失。因此,在现今经济一体化、政治多元化的格局下,强调区域民俗文化的存在一方面可触及不同地域民族、民俗精神的基质;另一方面,可丰富和提高现代人的文化参与和体验意识。
讲座第二部分,李老师先介绍“一带一路”的缘起、基本立意与发展构架,并通过对三部委联合发布的“愿景与行动”以及其他学者对“一带一路”研究的解析,强调“一带一路”所蕴含的包容与开放的文化理念,以及对不同文化的尊重与认同的精神。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带一路”所蕴含的文化思想理念所给予我们的几点启示:第一,“一带一路”宏观文化背景下的区域性选择的重要性。作为民俗音乐文化要尽量保持和坚守区域性文化特色。第二,民俗音乐文化发展要有自我的合理定位。强调民俗音乐文化的自我构成离不开乡村民俗活动。第三,民俗音乐文化发展的多向性生存拓展。民俗音乐文化要有现代乡村社会的变迁步调一致。
关于“‘一带一路’背景下民俗音乐文化发展的机遇”问题,李老师提出值得深思的三点:体现在思想立意上。“一带一路”多民族、多国家、多区域文明应该差异相交、和而不同。因此,区域、民族文化的特色尤为可贵,这就为民俗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机遇。体现在文化辐射上。现代社会文化“同质化”日趋严重,文明的丰富性和特色性逐步丧失。有文化前瞻理想的城市发展,一定少不了对本区域民俗乡土音乐文化的呵护与保留,这就为民俗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机遇。体现在文化的关联上。“一带一路”是个经济文化发展的宏伟构想,必将呈现出连带机制。在此背景下区域的特色性尤为可贵。
讲座第四部分,李老师指出“一带一路”背景下,民俗音乐文化发展同样面临着挑战。一是如何应对日益剧变的乡村文化环境。随着村落的逐渐消失,依附于其中的传统文化、民俗活动难以保存。因此应多思考一些乡村社会变革的路径及其所连带的文化关系,在传统文化接受保护与新的社会文化需求之间寻找链接点,变死的保护为活的激发。二是如何在保护与利用中寻找合理机制。对此,他提出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将其数据化、在线化,形成“一带一路”文化资源数据库,活化“一带一路”文化资源。关于传统音乐文化如何“活化”的问题,他提出“拆解式活化”、“传承保护式活化”与“整体保存式活化”三种方式,并以华阴老腔、西安鼓乐、陕北民歌为例,介绍这三种音乐各自不同的活化之路。

|
李宝杰老师为鼓乐班全体学员授课 |
最后,李老师强调作为一种文化的精神存在,我们应该从民俗音乐中看到其有机成分的存在,这就是传统文化所共有的道德引领、审美感化和趣味培养,而这正是我们保留中华文明和文化自信的根本,如果连这起码的东西都没有了,那么中华文化将以何面目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如何对非遗进行保护的问题,学界一直有多种不同的声音。李宝杰老师此次的讲座,从“民俗音乐文化”的概念出发,并结合“区域文化”研究的理路以及“一带一路”的背景,使学员们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对于民俗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有了进一步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开拓了视野,使学员们受益匪浅。
【授课教师简介】

李宝杰,男,1985年毕业于永利集团作曲系,音乐学博士。现任永利集团副经理、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音乐学系音乐编辑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陕西省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高校学报研究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多年来主要从事音乐编辑学、音乐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发表各类著述数十万字,代表作有:论文《音乐学术期刊办刊特色探微》、《现代文化视野中音乐理论期刊办刊缺失》、《陕西二胡的文化基质》、《艺术知识:形成性经验的积累过程——兼及对音乐专业课程知识的重新厘定》等,合编了《长安古乐研究论文选集》,主编并撰写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公共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规划教材《音乐鉴赏》、《音乐编辑学:音乐研究的交叉视阈》等著作。曾获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新闻出版局高等社科学报评比优秀编辑学论著一等奖,2002、2006年两度被评为陕西省高校优秀社科学报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