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8月26日下午,国家艺术基金《西安鼓乐表演人才培养》项目主要进行了两项授课内容。下午2:30分是陕西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许德宝为学员进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专题授课,题目为《对非遗抢救性保护的一些思考》。下午4点30分是程天健教授、张亚楠老师指导分组排练。
一、中国音乐文化专题五:《对非遗抢救性保护的一些思考》
许德宝老师一直从事陕西省传统音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年来一直深入田野开展传统音乐文化的调查工作,并参加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评审工作。本次授课是他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非遗抢救性保护的一些相关思考。授课过程中,他为学员们讲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理论知识,并结合西安鼓乐多年来的保护情况,对如何开展西安鼓乐的抢救性保护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
许老师的讲座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他主要讲授了非遗的主要内容与特征。他指出非遗既是历史上发展而来的又是存于当下的,既是看得到的又是听得着却又摸不到的,非遗的人民群众所共享的而非独有的。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心授。第二部分,他详细介绍了陕西省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
许德宝老师为学员授课 |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四级非遗保护体系。在政府、学者、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鼓乐的传承与保护经费有了基本保障;鼓乐社新修了传习所,同时调动了社员的传承积极性;举办了许多鼓乐培训班;拍摄了传承人的专题片,对鼓乐传承人进行了及时的抢救和保护;鼓乐的交流演出活动,使其传播地域、受众面逐渐扩大;西安鼓乐的理论研究领域和范围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富;开展了西安鼓乐进校园活动;新乐社在不断的增加。
当然,非遗保护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现代化、城镇化的冲击;现代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致了非遗项目的失危;自然灾害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非遗项目产生了损坏;传承后继乏人;传承人、研究者认识上的分歧给传统艺术的有序传承同样带来了一定的障碍等。
第三部分,许老师为大家讲述了目前的学者、创作者和演奏者对鼓乐的再创作和创新情况。最后,许德宝老师提出正确的理念、对策是非遗保护的有效保障。那么,如何科学的进行非遗的保护工作呢?他指出,保护应该要两条腿走路,既要有静态的记录与保存,也要有活态的传承;我们也可以依照传统音乐文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有效性保护;对濒危项目要进行全方位的抢救与保护,使其重现生机与活力;传承人是项目的主要载体,必须要着力保护,并培养新的传承人;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是非遗活力再现的最佳体现;用数字技术的保护抢救传统音乐文化等。
许德宝老师的讲授内容使学员们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内容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和把握,并对西安鼓乐的保护和传承现状有了进一步了解,学员们也在学习鼓乐相关理论知识和进行表演实践的同时,进一步扩展了文化视野。
 |
许德宝老师与全体学员教师合影 |
二、表演实践:笙和打击乐的分组排练
26日的下午4点30分正式开始排练。经过十多天的学习,吹笙的16位学员在张亚楠老师的指导下已经可以完整的演奏《园林好》和《靛花开》两首乐曲。下午的排练先是自由练习,随后张老师加快了演奏速度,领着大家齐奏了数遍。与前段时间相比,大家的气息运用愈发自如,指法也更为熟练,乐曲的吹奏也有了一定的连贯性。而后,大家初步练习了《尺调双云锣八拍坐乐》中的笙段落《奉金杯》,张亚楠老师也一一解答了学员在练习中提出的问题。
 |
张亚楠老师带领学员进行鼓乐排练 |
由于一直在学习笙,我第一次去打击乐现场观看排练。打击乐中每种乐器的音色、声响都很有特点,并在乐队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学员们在程老师的指导下各自操持着不同的打击乐器,通过练习提升演奏技法,并且配合着程老师哼唱的旋律进行合奏。经过十几天的排练,学员们已经可以熟练演奏退鼓《大赐福》、《大开坛(水线子)》等曲目。不过,正式表演时程老师是要求背奏的,所以除了乐器间的相互配合,背奏成为了学员们下一阶段排练中的主要任务之一。
 |
程天健老师带领学员鼓乐排练 |
【授课教师简介】

许德宝,国家艺术基金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戏曲音乐学会会長,陕西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主持编写了国家重大艺术科研项目《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陕西卷》,任常务副主编)和《西安鼓乐大典》;完成国家级课《西安鼓乐口述史》,文化部课题《西安鼓乐调研报告》和《陕南民歌调研报告》;个人专著有:《中国秦腔音乐》、《陕西戏曲音乐概论》、《戏曲音乐思辩》、《古调又翻扬柳曲》、《陕西戏曲音乐的流与发展》等。
程天健老师简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