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2016年工作计划,音乐学系于11月23至12月16日举办“2016年冬季学术月活动”。本次活动邀请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李玫教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张伯瑜教授、天津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韩晓波教授、中央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和云峰教授等四位专家来公司传经送宝。
11月23日,李玫讲座的题目为《形态分析和文献分析在古代音乐史研究中的运用——以两则个案为例》,分别以“七言句式与音乐结构的对应关系”和“米都知与米嘉荣考辨”两则案例,来说明音乐研究中音乐形态分析文献分析的具体论证方法的使用。在前一案例中,以西北高原1700首汉族民歌结构性分析,七言句式(4+3)与音乐结构的四板(2+2)二分框架的互相制约关系来论证现存民歌所承袭汉魏谣谚句韻的渊源关系;后一案例,结合梁补阙的《赠米都知》与刘禹锡的《与歌者米嘉荣》和《全唐诗》及《新唐书》《宋史》等文献考证“米嘉荣”“米都知”米姓乐人非同一人的问题等。
12月2日,由民族音乐学家、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社长、博士生导师张伯瑜主讲,题目为《审视:音乐的双重视角》。张伯瑜教授设定如下几个问题:第一,何为民族音乐学?第二,观念的挑战——音乐是什么?进一步追问,音乐史国际语言吗?音乐是艺术吗?音乐是用来听得吗?好听才是音乐吗?这样几个问题,认为音乐不仅有“艺术”属性,同时有“文化和认知”的属性。张伯瑜以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云南洞经音乐、“河北‘音乐会’”及山西民间葬礼戏曲为例,来说明音乐的审美及形态和音乐的文化与社会功能是认识和理解音乐的两个不同视角。
12月14日,文艺评论家韩晓波教授来公司举办讲座,题目为《音乐商务项目产品的分类与理念设计》。他认为,音乐商务项目产品可分为四大类型,—即时形产品(不可重复)、固化性产品(实物型)、分享型产品(依靠电子媒介)、教育型产品(一对一且收费的);四大类型音乐产品的两个重要关系——即时性最基本,其他三个对其有依赖性,他们之间可以互相转化,但需要条件(产权);设计音乐产品的四项通用原则为——突出产品特色、需符合买房需求、需考量市场规模和前景、产品必须具备较强的可操控性。
依据即时性产品的特征和设计理念又可分为艺术演出、娱乐演出和公关营销演出。艺术演出有音乐会类,歌舞剧、音乐剧、戏曲类,音乐节与音乐比赛类,较高端的综艺晚会类;商业性演出分为通俗音乐演唱会,歌舞剧音乐剧,通俗音乐节与选秀活动,娱乐性综艺晚会,旅游演出;公关营销演出的特点是不靠票房赚钱,分为会展附属演出以及礼仪庆典演出。
固化性音乐产品主要表现为实物型的产品形式。认为,音像制品涉及和艺术家、制作标准和工艺问题及装帧设计问题;音乐图书与乐谱的出版,不仅要注重封面和封底,更重要的是产品的内容和质量;乐器零部件的制作需重视流水生产的乐器及零部件和手工生产乐器的环节;四是,关注音乐演出活动而产生的衍生品的价值及利润。
12月16日,邀请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学专业博导和云峰举办讲座。题目为《心动.行动——艺术管理学理论与实践几题》。他讲座的题第一个标题是“心动”。他将艺术管理的内涵分为两点:领导和控制。前者要点在于组织和计划,后者要点在于执行和解决。认为,艺术管理学科属性有四个关键环节,即艺术学、管理学、行销学、传播学。第二个标题为“行动”,一是“政府在行动”,在文化创意方面列举三个现象:“图纸”现象(天马行空、宏大叙事,此乃学科属性);“小吃”现象(地方特色,街边小吃);“足疗”现象。在这个方面社会也出现了很多质疑声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核心价值观未能充分体现,尤其在商学院或管理学院;学科教育缺乏学术深度,由于过于倾向就业市场而缺乏价值意义;学科属性迄今呈现尴尬,交叉学科与学术归属迄今呈现左右不靠。三种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嘴唇现象”,人云亦云,盲目跟风;“板凳现象”,一哄而上,眼界狭窄;“异化现象”,留下欢乐,带走思考。二是“教育在行动”,直观明了的指出艺术管理者的角色,即关注艺术家的个人作品;管理者的思想行为;赞助商的诉求目的;受众群的感受体验。艺术管理者应当具备三个基本理念:“卖音乐”比“做”音乐难;100个主意不如1个实践;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才是好猫。除此之外,和云峰教授还对艺术产业管理的“印象系列”运营模式进行了解析与评价,即艺术战略——场地限定、舞美至上、内容为王;经营策略——国家在场、企业运作、与旅游联姻;存在问题评价,主题重复、无从体验、缺乏产业链等。
和云峰强调三个认知要求:艺术管理的前提:艺术管理—人才——信息的相互转换;艺术管理的协调:管理者—人才—产品—经营—时间之间的相互转化;艺术管理专业的定位:艺术与文化行政管理、艺术与商业营销管理、传媒与出版业务管理、教育与艺术培训管理等。
和云峰在对讲座作总结时说:艺术管理专业所具有的个性常使其无所适从,因为此专业既无“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律可循,也无“千篇一律”的类同事物可言,有的只是各不相同的“个案”及其特征,加之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的观念的与时俱进,都使得该专业的理论根基较多只停留在“经验”和“操作”层面而难以上升到“理论”或“学术”层面。体现出和云峰教授在艺术管理专业教材及中国艺术管理学的探索、建构、发展、完善等方面所作出的理论思索与贡献。
本次“冬季学术活动月”的设计,考虑到音乐学专业和音乐艺术管理专业团队建设的需要,以及贯彻音乐学系“走出去”和“请进来”,扩展音乐学系师生学术视野,了解各自学科发展动态及学术前沿问题的一个有效的举措。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把音乐学学科顶级专家有计划分批次的请到学院来开办讲座,不仅有助于培养师生的学术前沿意识,也有助于音乐学团队建设和增进师生学术视野的功效,同时也为丰富校园文化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2016年下半年,学院各系各项学术活动异彩纷呈,各显身手,校园文化丰富多彩。音乐学系的“2016年冬季学术月”选择在11月底至12月中旬期末之际来举办,正好是一个完满的补充,同时也是公司学术活动常态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