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信息】
音乐商务项目产品的分类与设计理念
主讲人:天津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 韩晓波教授
讲座地点:五号教学楼415教授
讲座时间:2016年12月13日下午16:00
欢迎全院师生光临讲座现场!
 |
韩晓波教授讲座广告 |
天津音乐学院韩晓波教授应邀来我系作学术讲座
2016年12月14日(周三)19:00,天津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教授、文艺评论家韩晓波教授应邀到公司5号教学楼5—615教室举办讲座,韩晓波教授曾任天津日报高级编辑、“每日新报”评论部主任、首席评论员,现在不仅现任天津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教授,还是天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专业硕士生导师、天津中医药大学对外文化传播学院客座教授、天津市政府“高端演出项目评审专家组”成员、天津市级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考评专家;韩晓波教授出版过多篇论文及著作,在艺术院校兴起的“艺术产业管理”专业方面也获得了很多突出成绩。
此次韩晓波教授的演讲题目为“音乐商务项目产品的分类与理念设计”。韩教授先对“分类”一词作了诠释——分类就是抓住本质特征的过程,强调这一点的关键在于注重维度和角度;艺术产业分为:优质艺术、商业性艺术、应用性艺术、业余艺术(群众艺术)、遗产性艺术这五类。
韩教授从三个部分进行讲述:
一、从传播角度对音乐进行分类。认为,音乐产品是音乐本体与载体的融合,本体+载体构成产品,产品是有形物与无形物的组合,音乐产品是音乐家的精神劳动物质化、价值化的结果;按传播特征分类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分类角度,这样可以使产品分类做到做到无重叠、无遗漏;音乐产品类型四大特征——即时形产品(不可重复)、固化性产品(实物型)、分享型产品(依靠电子媒介)、教育型产品(一对一且收费的);四大类型音乐产品的两个重要关系——即时性最基本,其他三个对其有依赖性,他们之间可以互相转化,但需要条件(产权);设计音乐产品的四项通用原则为——突出产品特色、需符合买房需求、需考量市场规模和前景、产品必须具备较强的可操控性。
二、韩教授针对上述几大音乐产品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及分析。按照即时性产品的特征和设计理念,音乐商务可分为艺术演出、娱乐演出和公关营销演出。艺术演出有音乐会类,歌舞剧、音乐剧、戏曲类,音乐节与音乐比赛类,较高端的综艺晚会类;商业性演出又分为通俗音乐演唱会,歌舞剧音乐剧,通俗音乐节与选秀活动,娱乐性综艺晚会,旅游演出;然后是公关营销演出,这一类最重要的特点是不靠票房赚钱,分为会展附属演出以及礼仪庆典演出两个小类别。
三、对固化性音乐产品进行解读,这一个模块中韩教授首先强调了音像制品(唱片)制作的四个最需要注重的方面——音像制品的主要特点、曲目涉及和艺术家、制作标准和工艺问题、装帧设计问题;音乐图书与乐谱的出版,不仅要注重封面和封底,最重要的是内容和质量;乐器零部件的制作需重视流水生产的乐器及零部件和手工生产乐器的环节;由音乐演出活动而产生的衍生品也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方面,虽然价值不大,但会有很大利润创作价值。
韩教授还提示了我们面对分享型产品需要关注当下新颖的媒介,使传媒与音乐相结合,首先是传统广播电视节目,避免“注意力经济”给广电音乐产品带来的尴尬,关注传统媒体网络化的趋势;我们最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数字音乐,不妨思索一下ITUNES给我们的启示以及互联网+性质的网络音乐产品。依我想来,时代最盛行的传媒手段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人的思维才是创新的基点,只要能看到、想到,发现当下的潮流,我们也就能思索和创造有价值的文化产品来。
韩教授对就教育型音乐产品的设计理念进行讲解,在这个模块中着重点明了艺术产业管理的专业人士面对的两个对象——专业及非专业。面对大众的培训班、夏令营及讲座要做到新颖活泼,切勿照本宣科;面向专业及半专业的大师班、公开课,这些活动不是单纯的教育产品,还要具有观赏性,具有艺术演出或娱乐演出功效。
韩晓波教授的讲座信息量大、涉猎面广,他不仅为我们带来了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新的视角,他的讲座也引起了大多数艺术产业管理方向的同学们积极热烈的讨论和思考;依我想来,音乐作为一种无形的艺术品,它本身就具备商品性,音乐的商品性古已有之,于今为烈,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著名长诗《琵琶行》中的两句诗就将音乐的商品性问题表明了:“武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这是古代文献中最直观的阐述,艺人的表演在此时是商品,彼时也许会演变成一种优秀文化,当今多元化的社会,我们艺术工作者何不拓宽自己的维度,去发现问题,为当今社会创造有内涵的娱乐,为未来时代创造有价值的文化。
讲座之后,笔者与韩教授又进行长达2个多小时的交流,加之近几日的接触、学习与聆听,实在使我受益匪浅,就艺术产业的问题,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浅见:传统传媒的优点是真实性和互动性,缺点是传播范围小,传播速度慢。现代传媒的基础性技术是录音。它改变了音乐的存在方式,实现了音乐的物化和固化,有利于音乐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生产。而且可以把许多的优秀音乐长久留存。从社会学角度谈:实现了音乐生活的民主化和大众化,在音乐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音乐,特别是艺术音乐,由过去极少数人的高级奢侈品变为普通大众的一般消费品。从音乐学角度谈:对音乐的创作、演出和接受也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积极与消极的两方面。就正面影响而言,一、我们借助新媒体涉猎了更多种类的音乐及更宽泛领域的音乐文化。音乐文化本是音乐本体身后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单纯对音乐的感知是无法了解音乐之真正内涵的。所以,传媒在向我们传输音响的同时,还向我们传达着更为深刻的音乐文化及其理念。二、中西方古典音乐通过大众传媒实现了与受众交流方式上的通俗化。一张音乐会入场券,一场电视转播,甚至一张光盘,实现了我们与卡拉扬、霍洛维茨、穆特、帕瓦罗蒂等古典音乐大师的零距离接触,使音乐不仅具有了可听性,更显现出了其生动的“可视性”。压缩了时间与空间的大众传媒,使更多人贪恋着古典音乐,成为了古典音乐虔诚的信徒。三、通俗音乐则更是乘载着卡拉OK飞进了无数寻常百姓家,极大地丰富了普通音乐爱好者的音乐生活。与此同时,从事音乐创作的专业人士,便着眼于各个阶层对音乐生活的不同审美取向而创作出多种风格样式的音乐。四、近年频频掀起的“学艺热”,与大众传媒对音乐——具体到器乐、声乐的普及性宣传密切相关;而学艺热的升温也对艺术教师的教学乃至乐器制作工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五、音乐评论虽多抒写个人主观评判,但专业网站、期刊、报纸无疑为音乐评论的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平台,无疑也使受众对音乐的价值评判趋向了多元化。
但从负面影响而言,音乐成品商业化的炒作,往往使受众对音乐本身的期望值甚高,而在审听作品后似乎又很难达到这一期望值。商业化的炒作甚至使音乐作品违背了作者的初衷,失去了作品的原貌。并且,大众传媒给许多妄图“一夜成名”的艺人虚拟了一个幻境,进而忽略了艺术学习的艰辛和其漫长的求索过程;对专业音乐创作者来说,从事商业化、通俗领域的音乐创作或许能获得更为丰厚的回报,于是我们看到更多出身于专业音乐创作的人渐转入通俗或其他音乐类别的创作。音乐评论同样也由于音乐的商业化受制于此,使其对音乐缺少更为客观的评判,也使受众无法从大众传媒听到来自音乐批评界的真实的声音。
大众传媒毕竟是经营性组织,它们所提供的信息产品如果不为受众市场所接受,势必会影响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作为现在的音乐学工作者我们不可能阻拦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可能诅咒时代的发展,只能希望传媒领域的工作者不要对娱乐、消闲甚至庸俗趣味过于迎合,要警惕音乐迎合传媒,传媒取悦市场,市场追逐利润这样一条生态链的出现,希望民众以大众传媒市场为媒介,拥有对音乐生活上更大的发言和取舍权,通过大众传媒而使音乐更贴近大众,服务大众,争取大众即市场的选择。尽更能的使大众传媒在现代音乐生活中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
要改变目前传媒的不良内容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传媒队伍,这是音乐学工作者的责任。
最后感谢韩晓波教授为我们带来的精彩演讲,给我们传达了新思维、新观念,我们将把这些好的思路带入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为音乐服务、为艺术服务、为人类服务、为社会服务。
——2015级音乐学专业本科生 李松霖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