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音乐学院张伯瑜教授应邀来我系作学术讲座
2016年12月2日(周五)19:00,著名民族音乐学家、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社长、世界民族音乐专业方向博士生导师张伯瑜教授应邀在公司4号教学楼205教室举办讲座,题目为《审视:音乐的双重视角》。讲座由系主任叶明春教授主持,我系师生约60余人聆听了讲座。
张伯瑜教授曾师从著名民族音乐学家袁静芳教授,留学芬兰,回国后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现任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社长。张伯瑜教授多年来在民族音乐学领域潜心研究、治学、出版权威书籍和论文,取得了非常丰富专业的学术成果。此次的讲座,张伯瑜教授以《审视音乐的双重视角》为题展开,讨论音乐的“双重视角”——作为艺术和文化的双重属性,讲解的内容不仅有深度,且涉猎面广。
讲座一开始,张伯瑜教授抛出一个问题:“怎样以民族音乐学的视角看音乐?”提出音乐不仅是艺术,也有文化和认知的属性,明确了我们要有自己的认识;音乐不是技巧表演,演奏音乐、研究音乐的人要体现我们的主观情感、我们要能主观认识世界,这种审美活动提升人类生存的意义。对于这一部分的讲解张伯瑜教授向我们提出了:民族音乐工作者应该拥有学术观、确立自己的学术观。
张伯瑜教授提出了四个问题:
1、音乐是国际语言吗?
2、音乐是艺术吗?
3、音乐是用来听的吗?
4、好听的才是音乐吗?
对这四个问题,张伯瑜教授用了四个音响案例来论述和解释:
第一个问题张伯瑜教授用了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的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为例,在欣赏过程中张伯瑜教授对曲目的内容提问,明确了:感知系统是人人具备的,但音乐在传播过程中是有层次的,但是对音乐的认知和审美却是不同的,作为音乐学专业的员工,应该是认知系统的最高层次;
第二个问题张伯瑜教授用了“云南洞经表演”的演出视频来解释,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中我们会发现:音乐有时候不是艺术,对于一些民族来说,音乐是信仰、是教育、是习俗、是精神寄托,我们看不同的音乐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每一种音乐的存在都有他们的存在价值;
第三个问题张伯瑜教授选用了“河北‘音乐会’”的演出视频,这种“冀中笙管乐”是用在特定的场合的,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和特殊的功能,不同的音乐具有不一样的功能;
最后一个问题,张伯瑜教授用山西民间葬礼上的一种戏曲来举例,我们在学习和采风过程中也会经常遇到类似“不好听”的民间音乐,它们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过程,最终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表演形式,我们应该有主动的审美追求,去发掘“文化的声音”。这一部分的讲解,张伯瑜教授总结了:在多元的世界,我们看待音乐的视角应该有形态的视角,和文化的视角。
讲座的后半部分,张伯瑜教授教我们用古代记谱法实践演唱、古琴的案例、印度音乐的例子来讲解不同音乐系统的问题,不同的音乐文化有不同的建构原则;最后张伯瑜教授用一张在尼泊尔的图片来总结,通过一张形象的图片引发了张伯瑜教授对文化艺术形式产生的思考,总结了人对世界的思考,将音乐与宗教信仰、人类发展相结合起来,音乐就成为了文化。音乐为人类的生存服务,更为人类文化服务。
讲座结束后,曾金寿教授提出了“如何传承文化”和“传统文化界定”的问题,张伯瑜教授就此展开了非常精彩而广泛的解释和讨论,张伯瑜教授提出了:传统文化不再有,今天的社会创造不出未来的传统;作为文化工作者,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去指导行为;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要有两点,一种是作为艺术的方式保护好,另一种是以转型的方式保护;传统在被搞“非遗”的人破坏,传统一旦改造变化就会被破坏。就曾老师提出的问题,张伯瑜教授用多种视角去看待传统音乐,引导我们用广泛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民族音乐的问题;叶明春教授也提出了疑问:现代化的进程可能导致“趋同”,对此现象传统文化会不会消失?张伯瑜教授回答中的几个观点很值得我们深思:把传统保护好,发现传统的价值,让现在的文化发展多元化,我们在走向文明的过程中不要只想着发展,而要学会在发展进程中深思,不要为了一种文明的繁荣而使得一种优秀的传统消失。除此之外还有两位同学就如何审视传统文化的美和传统文化的保护等相关问题向张伯瑜教授请教,张伯瑜教授也提出相当精辟的观点:文化的一体化将使文化价值消失,文化发展不能单一化,需要丰富多彩,今后很多文化要想显现出价值,还是需要依托于传统;但不一样的传统也需要我们认识它的价值和属性属性,现在很多民间艺人或者文化传承人希望通过传统来体现价值,这类人如果希望用传统创造价值,这条路显然走不通,不同身份的人一定要有对传统深刻的认识,这样才能让传统拥有合适的形式存在和发展。
讲座最后,张伯瑜教授提出:音乐学专业的学者思考问题应该宏观地考虑,我们的认识跟别人是不同的,在认知层面肯定会更深刻,今后的学习也会更加有意义!正如叶明春教授最后的总结:张伯瑜教授的讲座,对很多同学们的观念可算是一种“颠覆”。由此我想到过去的学习中总说“传承”、“发展”、“保护”,其实我们并没有看清传统文化深层次的问题,不一样的文化,我们的态度和做法应该是不同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些音乐注定不能走向专业舞台,有些文化注定只能在田野生存,有些传统也只是昙花一现,传统的发展不是单方面的努力就能发展和传承的,很多文化的传承人希望用传统创造价值,这也是导致传统走向衰亡的原因,作为民族音乐工作者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观念和认识,树立责任感,脚踏实地、客观辩证地看待传统。我们研究和学习传统,是为了让未来的文化为后世带来福音,如果我们的观念和方式偏激,很可能适得其反。
张伯瑜教授从多视角切入音乐,精彩有趣、形象幽默,最重要的是传播给我们年轻的音乐学学习者一个重要的观念——学音乐学的人,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去发现、观察、思考问题,要把知识用活,切勿单一狭隘地思考问题,音乐本来就是抽象、形象的艺术,我们不仅要把他当做艺术来看待,也要把他当成文化去研究,这样才能将音乐的社会公用显现出来,将他的价值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2015级音乐学专业本科 李松霖 撰稿

图一、张伯瑜教授讲座广告 |

|
图二、张伯瑜教授 |

|
图三、张伯瑜教授讲座掠影 |

|
图四、讲座现场掠影  | 图五 参会老师合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