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科研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贾达群教授专题讲座报道


时间:2012-12-20   来源:yl23411永利官网  点击:13

2012年12月20下午15点整,在培院一楼演出厅,上海音乐学院贾达群教授应邀为公司举办题为《音乐结构研究的诗学策略》的专题讲座。有张豪夫教授、宁尔教授、刘铮教授、史晓梅教授、冯毅教授、叶明春教授等作曲系和音乐学系师生约60余人聆听了讲座。

讲座分别由科研处处长李宝杰教授和民研中心副主任李村副教授主持。

贾达群教授认为,艺术不是直接对应它所面临的世界,而是“诗意”的面对。这种“诗意”的载体其实就是艺术的符号和形式。创造这种符号和形式的活动可以被称之为“诗性”的活动”。这种诗性的智慧是人类共有的本质属性和精神语言。艺术品最重要的价值就是自身的具有审美意义的形式感。而形式感就是艺术家用某种艺术所特有的结构元素及其表达方式呈现出来的一种符号关系。这种符号关系既具有该种艺术的一般特质,又打上了艺术家以自身独特的视角来观察万物、体验情感的鲜明印记。

进而认为,音乐是一个包含创作、表演、欣赏和研究的“动态的环链”。所有的音乐活动都围绕音乐作品而展开,认为,音乐创作是音乐活动的第一环链。音乐创作是寻找并构建将本身没有意义的音响材料组成具有意义的音乐所需要的那种组织形式和逻辑结构的“诗性活动”,而音乐结构元素之间的各种关系才是音乐的真正本质所在。而这些关系在作曲家音乐观念和思维方式支配下,由音乐意象的想象中,通过音乐结构或结构元素感觉到并创造出具有音乐意象的符号表征,即音乐形态或音乐结构。

由此,贾达群教授通过科萨科夫《舍赫拉查达》、格里格《培尔金特》、德彪西《大海》三部作品对于“大海”形象的描写说明音乐结构的研究就是音乐分析的过程。音乐分析就是就是对音乐创作这一“诗性活动”的深度探寻与解析,并求得艺术品本身所存在的学术型含量及其审美价值。讲座从音乐结构的逻辑规律、诗性功能,以及诗性功能中对于“音乐作品之形本身解析”、“音乐作品之形而上思辨”、“探寻音乐作品之观念与形式化程序间的关联”等方面展开论述。认为,20世纪以前对音乐形式的创作或研究更多地是关注“曲式”的构成及其意义,而20世纪以后音乐创作的实践和理论则更多地关注音乐形式化过程中“结构”的构成及其意义。得出“结构”大于“曲式”的结论。认为,探求作曲家的创作观念及其形式化(作品的结构及其技术)间的关系的实质是,“在形式分析中提取其符号意义,,并从符号意义指向其精神世界。”认为,“所有个性化作曲技法都是作曲家观念的符号化表述,而通过这些符号的解读,我们则能透视作曲家的晋升世界,领悟音乐作品的真实意义。”

讲座最后,贾达群教授进行了“合题”表述,提出音乐结构研究诗性策略的三个方面,即“诗意”——面对艺术作品,研究及其研究的话语表述体系必须具有诗意,而非纯粹的逻辑语言。“诗性”——研究艺术作品,必须揭示其类生命的特质,每一个结构,每一个一个充溢形式感的瞬间都极具审美意义。这就是艺术品诗性的体现。她不是公式,更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再次,就是“诗学”——研究也是一个过程,没有终结的过程。艺术品的意义将随着研究的深入而被发掘出来。因此,音乐结构研究的诗性策略就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多元的视角、严谨的学理、缜密的逻辑来研究、论证并阐释音乐结构及形式诸方面的问题。考察、剖析并揭示出积淀在音乐结构和形式内的学术水准和艺术意趣,体味、领悟并最终挖掘出音乐作品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贾达群教授深入浅出的讲座,吸引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在互动阶段,贾达群教授相继回答了师生们提出的相关问题。讲座于17点6分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2011级音乐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孙建撰稿)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