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7日,陕西省教育学院音乐系副主任王晓平博士应邀来公司作了题为《多元文化交融下的紫阳民歌》的专题讲座,音乐学系、作曲系、声乐系、宣传部等系部师生聆听了本次讲座,这既是本学期音乐学系开展5月学术月系列活动的首场讲座,亦是针对音乐学系大三本科员工即将开展的紫阳民歌田野实地考察的理论热身。
讲座主要从“关于紫阳民歌”、“紫阳民歌的文化价值”、“紫阳民歌的流布特点”、“紫阳民歌的保护”和“田野工作心得”五个方面来展开。在“关于紫阳民歌”的讲述中,王晓平博士将陕南民间音乐划分为风俗型、劳动型、祭祀型和娱乐型四大类型。使聆听者首先对陕南民间音乐文化的性质与划分依据有了深刻的了解。而紫阳民歌则是陕南民间音乐的代表性品种,流传于陕西南部安康地区的紫阳县,其类型主要包括山歌、号子、小调以及风俗性歌谣等,堪称我国民歌海洋中的一朵奇葩。同时,2003年国家文化部正式命名紫阳县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民歌之乡”,紫阳民歌也于2006年成功入选陕西省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紫阳民歌影响力日益深远,学术研究价值也日益受到学界和社会关注.在曲谱收集汇编、歌词的文学角度研究、社会应用价值等方面均有丰硕的研究成果涌现。紫阳民歌流传于秦岭和巴山之间的汉江流域(音乐学家乔建中先生将这一地区称之为“秦巴储存区”),旋律细腻优雅,古风纯朴,体现了秦陇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的交融荟萃。尤其明清时期的移民浪潮对紫阳民歌的音乐特征及歌唱风格有深远影响,以湖广人为主的移民迁入与四川毗邻的陕南,是“湖广填四川”的自然延续,其他依次是湘、川、赣、皖、豫、苏、晋诸籍。所以紫阳民歌亦有“北地南腔”的歌唱特色。
在“紫阳民歌的文化价值”的讲述中,主要从历史文化价值、民俗文化价值、精神文化价值和传承主体的代际变化四个方面来展开。紫阳民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例如以反映生产民俗、服饰民俗、交通民俗、饮食民俗等为主的物质民俗;以真情、勤劳为择偶标准和以淳朴忠厚为道德观念的思想意识;以民间信仰、巫术以及伦理观念等为主的精神民俗等;在紫阳民歌的歌词与演唱中均有一定程度的反映。
在“紫阳民歌的保护”的讲述中,王晓平博士罗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紫阳民歌出现的五次高潮时期和成果显现,加之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加强了保护的力度和措施,特别是当地大力发展地域经济和地方旅游事业,使得紫阳民歌被赋予了新的社会功能。但他同时也对当地开展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方针政策提出质疑,认为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泡沫艺术与虚假繁荣的现象存在。
在“田野工作心得”的讲述中,王晓平博士结合自身长期的田野考察实践,主要从准备阶段、操作阶段和总结阶段三个方面来展开。在准备阶段,要首先了解当地的历史背景与风土人情;针对选题确定采访对象;制定详实的田野工作计划;并准备好摄像机、录音设备等器材。
在操作阶段,应注意尽量和当地民俗活动相结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类型、人物、事件开展调查;重视当地的地方志和口头传说;并尽可能全面细致地记录采访笔记,以便在后期的研究中进一步甄别。在总结阶段,要梳理采访笔记、查找相关文献并形成文本;整理采录曲谱、视频音频材料;及时提出疑问,以便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提供依据。
王晓平博士曾先后五次深入紫阳地区进行民间音乐的田野实地考察,对当地民间音乐文化有细致全面的掌握。糅合了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与自身的研究心得于一体,使得本次讲座具有较深的理论内涵——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全面、研究视角新颖独到,讲座具有一定的新意。他倡导在陕南民间音乐区域音乐事象的研究中,要将自然环境(如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水系等)和社会环境(如历史背景等)紧密结合。
讲座结束之际,王晓平博士还逐一耐心回答了师生提出的问题,并从感性欣赏的角度播放了几首代表性的紫阳民歌,尤其他亲自演唱的紫阳民歌《郎在对门唱山歌》,更是把讲座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博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


